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 安蓓、刘铮、周英峰) 严格控制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对价格调控和资源价格改革,计划报告分别作了这样的表述。通胀压力下的资源价格改革如何操刀,成为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资源价格改革“遭遇”CPI新高
我国原油和煤炭价格由市场调节,成品油和电力价格则由政府调控。近几年全球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国际油价已突破每桶100美元,煤炭价格也持续攀升。针对资源产品价格上下游倒挂问题,我国从2005年底开始全面部署资源价格改革,箭已在弦上。
然而,去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创新高。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上涨4.8%,今年1月又同比上涨7.1%。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已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
“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短期内不宜将国内资源价格与国际价格过快接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孙晓郁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马富才认为,从体制机制改革的角度,从长远考虑,需要不断深化资源价格体制改革。
理顺资源价格利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
过低的生产要素价格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央行近日发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资源价格偏低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重要诱因。
报告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短期内可能增大通胀压力,但从长期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缓解贸易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理顺资源价格,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推动力。”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静安区副区长朱成钢说,将资源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短期内虽可缓和通胀压力,但长期下去,价格依然难以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将进一步导致资源的浪费性消费,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把握好时机力度并给予困难群体适当补贴
“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应当把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在价格涨幅趋缓后择机出台、分步推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迟福林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把握好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必须调整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公共服务收费也要从严控制,防止出现轮番涨价。
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目前取得了一些进展:初步形成了煤炭定价新机制,差别电价政策进一步落实,国内成品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变化有计划提高。
“如果资源价格长期被人为压低,可能会给今后的发展带来更多矛盾。”马富才委员指出,要推进资源价格改革,让资源价格反映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
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一些相关公益行业和困难群体受到的影响较大,如公共交通、农业生产等。马富才委员建议,在价格调整中要形成援助机制,给予适当补贴,整个社会就能保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