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3月10日电(记者屈凌燕)订单农业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户最关心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但是由于一些订单合同缺乏可行性和规范性,为日后纠纷埋下隐患。为避免由于订单农业不规范给农户或企业造成损失,全国首部订单农业合同文本指引3月10日在浙江正式发布。
以前,不少农户因缺乏法律意识,在签订订单时,往往只注重价格和数量,对农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标准认定、企业的配套服务和各自应承担的风险、处罚规定等权利义务条款规定不明、含糊不清,签约内容缺乏可行性、规范性,从而为日后订单履行埋下了隐患,容易产生争议和纠纷。
浙江省工商局副局长吴干冰介绍,一年来,浙江省工商部门共为农户或涉农企业制定、规范了403种订单合同文本,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二大类大部分农产品的品种,并从中收集筛选实际使用的13类159种农产品合同文本,编印了全国首部《浙江省订单农业合同文本指引》,免费提供给企业和农户使用。
吴干冰介绍,《浙江省订单农业合同文本指引》中的合同文本实用性强,可选择性强,最重要的是都是经过审查的合法文本,企业和农户可放心使用。特别是订单中关系农户核心利益的定价模式的确定,为订单农业发展突破确立了基础。目前指引中实行了“最低保护价”+“市场浮动价”的灵活定价模式,保证农户的最基本利益不受损失。
台州市石梁镇的茶农们曾经因为茶叶冻伤无法履约和收购企业产生纠纷,收到这本《浙江省订单农业合同文本指引》,茶农代表高兴地说,有了这本工商部门把过关的合同大全,今后和企业签订合同就方便又放心了。
2007年,浙江省90多个县市工商部门共指导5236家涉农企业与66.69万农户签订了68.69万份订单合同,订单金额达118.8亿元,其中当年完全履行订单合同有62.03万份、金额109.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