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土壤由于复种指数高,肥料投入量大,再加上没有天然降水的淋溶作用,导致盐分无法及时下渗散失,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极容易发生次生盐渍化。盐渍化打破土壤原有的酸碱平衡,使土壤变酸,土壤养分失衡,部分营养物质无法被作物吸收;土壤结构被改变,板结严重,耕层变浅,通气透水性变差。当土壤总盐浓度大于0.3%时,即能明显抑制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作物出现明显的生长障碍。
土壤是否发生盐渍化,通过看地面颜色、看蚯蚓活动、看植株就可以判断。
一是看地面颜色
如果地面出现红、白、青三色就说明土壤中矿物质元素大量积累富余,出现盐渍化。红色是紫球藻,是一种盐碱的指示植物。它的出现说明土里的盐分已经很高,达到0.5%左右要进行改良。白色是地表积累一层白霜,百姓叫“返白碱”,是由于过量施用化肥,使钙、钠、镁等阳离子在土壤表面大量积聚,与氯离子、硫酸根、碳酸根等发生化合反应形成。绿是苔藓,苔藓有两大喜好,一是潮湿,二是盐碱。在氮肥过剩的情况下会迅速繁殖,常见于设施灌溉管道附近。地面颜色最直观地反映出化肥投入过剩或土壤有机质降低,保肥能力下降,生产条件恶化。
二是看蚯蚓活动
蚯蚓喜欢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如果发生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易板结,透气性差,土壤缺少必要的食物和空气,蚯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就会大大下降,土壤改良恢复能力就会减弱。
三是看植株
由于盐渍化土壤中有机质减少,盐分升高,透气性降低,养分的移动性变慢,根系活性下降,蔬菜容易出现沤根、死棵、缺素等现象。作物根部受病害侵染更容易,营养元素则更难吸收,形成恶性循环。
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增施秸秆有机肥。秸秆分解残留的阳离子较少,即使连续多年使用也不会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秸秆肥既能阻断上升的毛细管水,又能在分解过程中消耗表土中的氮素,有利于控制盐害。二是少用含氯含硫的化肥,最好选用缓效性肥料和有机无机复合肥。因为氯化铵、氯化钾、硫酸铵的致盐能力大于尿素和复混肥。三是做到平衡施肥,要根据所种蔬菜品种的需肥特性进行计划施肥,并采取少量多次的施用方法,防止一次性用肥过多。四是排水除盐,在夏季揭去棚膜,利用雨水淋洗表层土壤。危害严重的大棚,还可采取灌水洗盐的方法,即平整棚内土地后,灌水5厘米左右,浸泡几天后排除,反复进行2-3次。五是轮作排盐,通过种植豆科作物、绿肥、高粱等作物来吸收盐分,降低盐害。蔬菜中黄瓜、四季豆、番茄等抗盐能力较弱,而木耳菜、芦笋等抗盐能力较强,栽培时可因地制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