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商务部召开“保障春节期间市场供应”专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市场建设司副司长孔令羽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发布会实录如下:
姚坚: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专题发布会,本次发布会的重点是介绍商务部贯彻国务院工作要求,保障市场供应,提高流通效率,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这项工作开展的情况,特别是保障春节期间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今天和我一起参加专题发布会的有两位同志,一位是市场运行司王斌副司长,一位是市场建设司孔令羽副司长。
我首先介绍综合性的情况,之后王斌副司长会介绍有关国内农副产品市场的供应情况和价格走势,孔令羽副司长会介绍有关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有关工作。
入冬以来,受天气及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价格出现上涨。为保障市场供应,商务部按照国务院部署,积极行动,周密安排,采取措施,降低流通成本,全力保障市场供应。
一、商务部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为做好市场保障工作,商务部召开部务会,落实部署相关工作,主要有:
一是全国商务系统认真部署保障市场供应的有关工作。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市场供应相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应对低温雨雪天气保障市场供应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稳定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的紧急通知》等三个通知,同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会同商务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及时投放储备蔬菜保障受灾地区蔬菜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上述通知要求各地密切关注低温雨雪等天气变化,及时准确判断对市场供应的影响,做好极端气候条件下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应急保供预案,落实好节假日期间值班制度,确保春节期间的市场供应。1月16日,商务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部、农业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召开降低流通成本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视频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即国发[2012]39号文件精神,部署推进各地落实保供措施。
二是商务部领导率领6个组织工作组深入地方调研指导市场保供工作。本月17-20日,陈德铭部长等7位部领导带6个工作组赴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海南、四川等地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应情况、国发[2012]39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及地方采取的主要措施,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陈德铭部长实地考察了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南方蔬菜销售区、电子交易中心和北京市蔬菜储备库。与直接从事农产品流通的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种植基地、配送企业、网购企业、运销大户进行了交流和座谈,详细了解了近期北京市食用农产品供应和价格,以及农产品运输、储备、配送、收费情况。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高虎城赴山东潍坊调研降低流通成本、保障市场供应情况,与潍坊市商务、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规划、交通、国税、地税、工商、供销等有关部门代表和批发企业、超市、合作社及经销商等代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潍坊佳乐家超市、新邻里菜市场、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全福元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了解地方在降成本、保供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是协调各部门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务、交通、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一批作用大、见效快的政策措施,如财政部、税务总局加大了财税费政策支持力度;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财政、交通运输等15个部门拟定了《降低流通费用综合工作方案》;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提升了相关金融服务水平;国土资源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土地等保障措施;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进一步为农产品流通提供运输便利;商务部、国家标准委加强了流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二、全国商务系统保障市场供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加强市场监测,做好信息引导。商务部启动百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日报,加强主要蔬菜品种价格、销量监测。通过“商务预报”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各地蔬菜市场信息,特别是价格涨幅较大的地区和品种,引导生产和市场流向。各地按照商务部要求都启动了节日监测日报制度。
二是完善流通体系,促进产销衔接。商务部依托“南菜北运”等流通链条加强产销对接,指导落实前期签订的购销意向协议。加强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推动各地进一步开辟早市及车载菜市场,扩大本地菜进城直供直销,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北京市与河北、山东、山西等外埠蔬菜生产省份建立长期稳定的蔬菜产销合作关系,2012年“农超、农餐对接”采购量达24.1万吨。天津市开展“农超、农餐、农校”等多种形式产销对接,发挥“南菜北运”项目功能,扩大海南、广西、云南等地蔬菜调入量。各销区大城市商务部门加强与产区的沟通和衔接,组织骨干流通企业到产区采购和调运蔬菜;督促已建立产销衔接关系的企业严格执行购销合同,保质保量完成供货任务。同时,积极引导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组织货源,丰富蔬菜供应数量和品种。天津市出台了《关于加强蔬菜零售网络建设的意见》,目前已建成包括5个销地农批市场、74个大型超市、1036个便民超市和286个社区菜市场在内的蔬菜流通体系;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通知》,2012年支持62家超市与565家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改造402家社区菜市场。
三是做好储备投放,组织跨区调运。商务部已会同相关部门近期投放4800吨中央储备冻猪肉和4450吨牛羊肉,部署北方大中城市投放冬储菜。加强区域调剂,适时组织跨区调运。及时向经营户传递产地蔬菜上市信息,促进蔬菜跨区域流通。引导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窖藏蔬菜出库销售,加大速生豆芽菜等替代品种供应。天津、河北、四川、新疆等地储备充足,有的地方已进行了储备投放。
四是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保障能力。商务部积极引导公益性菜市场、国有控股持股的批发市场在特殊时段减免进场费等多项费用;鼓励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农产品流通企业设立平价专柜,让利于消费者。
五是完善保供预案,保障应急供应。商务部针对极端天气和社会突发事件,完善重要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预案;指导地方从货源、品种、企业、渠道等方面落实好准备工作,适时启动部、省、市、县四级预案,必要时及时投放现存的冬春储备蔬菜,增加上市蔬菜数量,确保市场不脱销、不断档。如目前北京冬季蔬菜储备量约2.6万吨。
三、全国商务系统落实中央精神,出台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即国发39号文件出台后,商务部制定了相关落实方案,积极引导产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超市等大型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对接,加大蔬菜直采量。各地支持城郊蔬菜生产基地在社区设立蔬菜直供直销点,支持批发市场开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对接,建立社区平价菜店和开通蔬菜流通售卖车,鼓励批发市场开设农民自产自销专区,并减免租金、摊位费等费用。对蔬菜等农产品流通中用电用水等实行支持性价格政策,规范和降低农产品市场收费。
各地方也相继制定落实方案,如北京市已制订出台39号文件总体落实方案;有的地区部分政策已得到落实;有的地区正在制订,虽进度不一,却不乏亮点。
税收政策方面,北京市已落实对蔬菜流通环节免征增值税,天津市从2013年1月1日起,启动免收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工作。
土地政策方面,北京市出台五项措施支持流通业用地,明确在土地使用年度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流通业用地,对纳入政府鼓励的流通设施用地予以支持,对全市重大农产品流通项目用地给予优先保障。
财政政策方面,北京市近年来通过商务部门累计安排财政资金5.3亿元支持鲜活农产品流通,其中批发市场改造安排2亿元,政府入股新发地市场投入1.7亿元,零售环节安排1.6亿元。天津市2012年安排财政资金2700万元新建改造菜市场、农批市场和农超基地,天津市还积极支持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建立直营直销供应渠道,租用52个公益摊位交付企业经营;四川省财政投入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资金1.61亿元。海南省出台白萝卜等7种蔬菜限价政策,由政府提供补贴,确保市民购买平价蔬菜。
规划政策方面,天津市政府出台《商业布局规划(2011-2020年)》,将菜市场纳入住宅配套非经营性公益项目,无偿划拨区县商务部门管理;四川省政府专门下发实施意见,编制《四川省村市场体系发展规划》、《四川省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北京市研究制定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专项规划。
减费政策方面,北京市开辟341条“绿色通道”专用道口,2011年以来免收鲜活农产品通行费2.63亿元;天津市2010年11月25日起,启动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境内13条高速公路每年减免运输费超1亿元;四川省全面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对批发市场和部分农贸市场摊位收费实行指导价,“农超对接”农产品实行免收进场费。
四、近期工作重点
目前春节临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春节期间保障市场供应的相关工作,国务院办公厅1月28日印发了《关于保障近期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紧急通知》,商务部和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紧紧围绕保障市场供应和降低流通成本,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动各项政策落实。一是配合严格执行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部分鲜活肉蛋产品等。二是配合落实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如用水用电实行支持性价格政策,规范和降低农产品市场收费,推动出台鲜活农产品车辆进程便利停靠措施等。三是加快推进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落实规划、用地等长期支持政策,形成有利于农产品流通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对菜价涨幅较高的地区,商务部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春节前后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减免进场费、摊位费,必要时对减免收费的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以及当地农产品冷链物流和便民菜场、直营菜店、平价商店给予补贴。
(二)发挥农产品流通体系功能。一是依托“南菜北运”产销链条,组织主销区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运销大户与南方冬季蔬菜主产区加强产销对接,指导落实好前期签订的购销意向协议。二是加强农超对接、农批对接,进一步推动各地开辟早晚市和车载菜市场,扩大本地蔬菜进城直供直销,降低成本。三是鼓励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协调主要购物网站开辟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利用商务部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组织蔬菜产销经营大户进行网上对接。四是在特殊时段,引导鼓励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过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公益性菜市场等减免各种进场费、摊位费,设立平价专柜,让利于消费者。
(三)努力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结合近期市场情况,一是完善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工作预案,从货源、企业、渠道、品种等方面做好准备,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二是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及时通过商务预报网站、手机、电视等多渠道向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发布信息,引导蔬菜生产和市场流向。三是发挥储备调节作用,正在组织投放中央储备猪肉和牛羊肉,指导地方投放冬季蔬菜储备。四是抓好跨区调运,引导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窖藏蔬菜积极出库销售,加大速生豆芽菜等替代品种供应。
以上是总体情况。下面,我们请市场运行司王斌副司长介绍当前蔬菜等农产品市场价格、保障市场供应以及调控的有关情况。
王斌:大家上午好。借这个机会,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近期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价格的监测和调控情况。关于市场情况,除了常规的监测,比如每日的监测、每周的监测,每周可在商务部网站上看到我司对食用农产品价格的定期公布。除此以外,我们也非常重视根据市场情况定期做一些专题的发布。如果没有记错,今年入冬以来根据形势的变化,我们已经专题发布过三次了。
一、近期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价格情况
入冬以来,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价格上涨明显,涨幅大、品种多、范围广。为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市场供应,我部按照国务院部署,及时采取加强信息引导、促进产销对接、实施储备投放、落实降低流通成本政策等多项措施,保障市场供应。目前,我们总的判断是,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供需总体基本平衡,市场货源充足、品种充足、购销两旺,市场价格继续上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我们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判断。
一是价格持续走高,但涨幅收窄。据我部监测,1月份前四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价格比12月上涨3.1%,涨幅较上年12月收窄0.3个百分点。其中,蔬菜价格比12月份上涨16.6%,涨幅收窄7.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涨1%,涨幅收窄11.4个百分点。为什么同比收窄幅度这么大,主要是因为去年这个时间已经进入了春节假期,具有数据上的不可比性。比如上周1月21日到27日,就是腊月初十到十六这一周,蔬菜价格环比上涨1.1%,与去年同期(1月23日至25日)相比,下降了4.5%。这就有很大的不可比性。为了让大家清晰地看到可比的走势,我们也做了一个相对可比时期的对比,比如我们把上周数据和去年1月2日―8日,也就是去年的腊月初九到十五那周数据做了一个比较,是上涨14%,这个趋势是比较客观的,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
第二,上涨面较广,但是范围有所缩小。1月份前四周,我部监测的57种食用农产品中价格同比上涨的有39种,比上年12月份减少2种;36个大中城市中蔬菜价格同比上涨的有19个,比12月份减少13个,其中,涨幅居前5位的是西宁、大连、贵阳、郑州、南宁,跌幅较大的5位是沈阳、北京、上海、南京、福州。
第三,品种现分化,涨跌差异大。从蔬菜各品种价格看,出现“两升一降”特点。油菜、芹菜、生菜等北方“设施菜”受低温天气影响,上市量减少,价格上升,1月份前四周同比分别上涨23.5%、47.4%和18.4%;土豆、大白菜、白萝卜等“窖储菜”前期价格较低,恢复性上涨明显,1月份前四周环比分别上涨6.8%、24.6%和39.4%,同比分别上涨35.1%、53.5%和57.7%;南方反季节瓜菜种植面积增加,近期进入上市档期价格同比出现回落,1月份前四周黄瓜、辣椒、青椒同比分别下降29.8%、36.8%和44%。从肉类看,牛羊肉价格继续走高,1月份前四周,鲜牛肉、鲜羊肉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9%和2.2%,同比分别上涨30.8%和12.9%;鲜猪肉价格较上年12月份上涨0.7%,但同比下降5.1%。此外,1月份前四周水果价格同比下降7.5%。
第四,货源供应足,市场有保障。今年入冬以来,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产销衔接,扩大节日市场供应。刚才姚主任也作了介绍,部里在前不久专门组成了6个调研组到7个地方调研,在调研中各地市场经销户普遍,近期市场的供应量增加,品种多,选择的余地大。比如北京新发地蔬菜日上市量同比增长14.6%,海南蔬菜冷链物流中心采购量由前期每天500吨扩大到1000吨。另外,近几年我们也建立了北方51个大中城市的蔬菜储备制度,积极发挥冬储菜的作用,加上批零市场正常的商业库存,在正常的情况下,保证7天左右消费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比如北京市蔬菜储备2.6万吨,天津市蔬菜储备1.5万吨,加上批发零售市场商业库存,正常情况下可供7天左右消费。
第五,节前处高位,节后将回落。分析今年入冬以来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三条:一是今年的气温总体偏冷,部分地区遭遇雨雪冰冻和大雾天气,影响了蔬菜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二是节日市场加上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变化,需求还是明显增加的。三是人工、土地、农资、租金等要素成本上升,也助推了价格的上涨。下一步趋势来看,我们感觉天气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和国家气象局一直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认为低温大雾天气还会持续,加上春节马上就将到来,因为需求旺盛的因素,节前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价格总体还是会维持高位,但总体来看供需基本平衡,春节市场,说得再广一些,今冬明春市场供应是基本平衡的。节后随着天气转暖,蔬菜上市量会逐步增加,菜价将出现季节性回落。我们也和南方的广西、海南等地做了一些沟通,考虑到往年的规律性因素,节后不排除这些地放方会出现局部地区个别品种“卖难”现象。从中长期来看,受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方面因素影响,食用农产品也好,鲜活农产品也好,在波动中上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目前,各地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文件)和《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国办发[2013]5号),将有助于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对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具有深远意义。
二、市场监测和信息发布的情况
我部自2003年建立城乡市场监测信息服务体系以来,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制度,每周对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粮、油、肉、蛋、菜等57种食用农产品进行市场监测,密切跟踪了解市场变化趋势。针对近期食用农产品价格上涨情况,我们很早就启动了日报制度,加强对全国140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和价格的监测,及时通过商务部网站商务预报栏目、手机报及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市场信息。
2012年商务预报栏目共向社会发布食用农产品信息16.28万条。今年1月份以来已发布食用农产品信息1.1万条,通过电视发布信息11条,通过中国移动早晚报、人民手机报和村商报手机报发布12条。此外,我部不定期开展蔬菜等食用农产品市场形势专题通报会,先后于2012年10月29日和12月5日,通过产销对接活动和新闻通气会,向社会通报蔬菜市场运行情况及走势预测。今天是第三次进行专题通报。
三、储备应急体系和投放情况
在发改委和财政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制度完善、管理严格、运行高效的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体系。我部负责管理的中央储备商品共有3个品种,即肉(猪、牛、羊)、糖、茶(边销茶);全国31个省(区、市)及156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地方储备制度,储备品种增加到29种;51个北方大中城市建立了冬春蔬菜储备制度,2012年共落实蔬菜储备近30万吨,落实储备资金近1.5亿元,为保障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市场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另外,还建立了全国应急商品数据库,包括食品、生活用品、救生器材、救灾物资四大类商品,共59个品种,重点联系企业达到1758家,主要考虑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应急保供。
针对近期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价格上涨情况,我部陆续下发三个紧急通知,部署保障市场供应工作。发展改革委会同我部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及时投放储备蔬菜保障受灾地区蔬菜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部署储备投放工作。各地动作比较快,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投放蔬菜储备。如甘肃兰州市从2013年1月25日至3月31日,分三阶段,在43个投放点164个专柜投放冬春蔬菜储备7000吨;宁夏银川市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在全市投放7000吨冬储菜;新疆乌鲁木齐市在全市450个社区蔬菜直销点,以低于批发价10%的价格,启动了2.5万吨储备菜投放工作;天津市启动储备菜应急投放机制,9家蔬菜储备企业、22个分拨中心、294个应急投放网点全部进入应急状态,做好投放准备。为保障春节市场供应,满足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肉类消费需求,近日我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分三批向上述地区投放中央储备冻肉9250吨,其中,冻羊肉3200吨,冻牛肉1250吨,冻猪肉4800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密切跟踪市场变化情况,进一步加强信息引导,不断完善市场调控措施,确保春节市场供应稳定。
谢谢大家!
姚坚:接下来我们请市场建设司孔令羽副司长介绍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等有关工作的情况。
孔令羽:大家上午好。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商务部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推进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有关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考虑。
鲜活农产品“卖难”、“买贵”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并出台了推动“减环节、降费用、提效率”一系列措施。商务部落实国务院部署,积极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优化政策环境,降低流通费用。同时,着力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市场信息监测服务体系、调控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建立解决鲜活农产品“卖难”、“买贵”的长效机制。去年以来,商务部围绕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坚持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农产品流通公益性特征,按照“强点、建链”并重的思路,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2012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4.9亿元,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南菜北运和西果东送等试点工作,支持35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产品产销链条,在13个中心城市开展农超对接,推动40多个城市开展蔬菜直供直销试点。
二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2012年商务部积极推动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继续实施南菜北运,启动了西果东送工程,为南方冬季蔬菜和西部水果打造了56条跨区域产销链条,70个大中城市经超市销售的生鲜农产品比例提高到17.8%,全国主要城市新增售菜面积13万平方米。引导各地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通过建设菜市场、社区直营店(连锁店)、发展网上交易等方式,积极向零售终端延伸。
三是探索建立农产品流通公益性保障制度,解决流通不畅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商务部以贯彻落实《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契机,积极指导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与《规划》进行对接,截至目前,北京、内蒙古、福建、云南等省区市已发布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发展规划。2012年,商务部开展便民菜场建设,支持769家社区连锁菜店升级改造,回购回租公益性菜场80余家。指导各地探索建立农产品流通公益性保障制度,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入股、财政资金引导、减免行政收费、提供土地网点等配套支持、实行价格补贴或保险等手段,探索农产品流通公益性的实现方式。
四是多渠道提升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增强服务于生产和消费的能力。关于信息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刚才姚主任和王司长已经介绍了,我就不再详细说了。
五是完善市场调控体系,稳定农产品价格。关于储备调节的内容,刚才两位领导也提到了,我也就不再细说。只是就发挥体系作用,应对“卖难”“买贵”等工作向大家作个介绍。
商务部建立健全了农产品“卖难”、“买贵”应对工作机制,及时协助解决山东芹菜等部分地区出现的20余起“卖难”问题。2012年我们先后在昆明、北京、海南等地组织产销链条建设及农批对接会,洽谈成交农产品1330余万吨,促成96家企业签订长期产销合作协议,疏通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出台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商务部发布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行为规范》,大力加强零供交易监管,清理整顿违规收费,为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是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商务部推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2012年会同财政部确定了15个试点城市,目前共35个试点城市进行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初步覆盖了全国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
七是推进农产品流通创新,降低流通成本。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创新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开展农产品交易、管理和制度创新,推进协同创新,重点支持农产品网上交易、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商公司化等工作。
八是积极优化政策环境,减轻多项税费负担。这个内容刚才姚主任也做了介绍,我也不详细向大家汇报了。
下一步,商务部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发展现代流通,促进体系完善,推进流通创新,抓好政策落实,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和销地市场建设,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
二是进一步促进产销衔接。支持发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等产销衔接模式,重点推动产销衔接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推广南菜北运、西果东送模式,引导产销两地企业通过合作约束、交叉投资、利益共享等机制,进一步优化跨区域农产品产销链条。
三是加快推动农产品流通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促进网上交易、拍卖等交易方式创新;推进标准化示范、电子结算及流通技术研发应用等管理创新;推动建立农产品流通公益性保障制度和经销商公司化管理等制度创新。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
四是继续完善市场调控和监管。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坚持市场化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采取网上对接、产销衔接、社会救助和政府收储等方式解决“卖难”,打造农产品“卖难”的紧急救助(SOS)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五是全力抓好政策落实。进一步落实国务院39号文提出的财政、税费、土地、交通、金融、保险等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推进步骤上加强衔接,在扶持措施上协同配合,确保形成政策合力。结合各地实际,鼓励引导地方出台优惠配套措施,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的汇报,谢谢大家。
姚坚:各位记者朋友们,以上我们重点就保障市场供应,降低流通成本的费用,特别是做好春节期间市场供应的情况作了介绍,请大家就这个主题进行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第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卖难”、“买贵”频繁发生,主要原因是什么,政府采取措施会不会变成经销商利润下降,但是价格降不下来?第二个问题,请教一下姚主任,一直以来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是菜价高企的主要原因。有分析认为,除了具体的操作层面,全产业链条“九龙治水”的模式也是一个根本性原因之一,请问您对此也何评价?还有一个问题请问王司长,我刚才看到发布的数据中,1月份前4周涨幅前五位是西宁、大连、贵阳、郑州、南宁,跌幅较大的五位是沈阳、北京、上海、南京、福州。我感觉涨幅居前五位的大多数是二三线城市,跌幅较大的五个城市主要是一线、二线城市,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我们现在的菜价调控措施,是不是只在一二线大城市才起效果?谢谢。
王斌:我没有一一分析为什么前五位的是这几个城市,后五位的是那几个城市,我关注的主要是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我讲的不一定正确,是我个人的理解和考虑。
首先,我没有逐个城市地去研究各自上涨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发现还是有一些共性存在的。这两年比较明显的一个规律是,大的集散地城市的价格相对比其他地方低一些。比如北京,大家可以看到虽然北京的价格上涨也比较多,但是绝对价格水平并不比河北、天津高多少,甚至比一些地区还略低,可能比一些产地的零售价格还要低。这可能跟集散地的规模效应有关系,跟分销方式也有关系。比如一车菜一下子集中到北京或者山东的寿光来集散,作为一级批发地来说,大家的菜都集中在这儿来了,就容易对市场价格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作用。相比之下,有些菜还要到了北京以后再分销到河北,乃至到周边和西北一些地区,那么就有可能是经过了二级批发或者三级批发等更长的路径。这是近几年发生的一个比较规律性的变化。
另外,大城市的保障能力要强一些。这也是从我们的要求上来说的,因为越是大型城市,市场保障的难度越大,各级政府的要求也越高。我刚才在介绍冬储菜时点到了几个地方,比如北京、天津这些大城市,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得比较到位,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方面,政府的工作力度也大。
我想这两方面的原因有可能造成你刚才所提问提中现象。
孔令羽:近年来,鲜活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卖难”“买贵”时有发生,根本上还是由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造成的,也是产销组织化程度不高,以及流通现代化水平低的一个直接反映。在市场规律发生作用的情况下,市场价格波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正常反应。但是价格的大起大落,过大幅度的波动,则说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也就是说,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受到阻碍和抑制。因此,我们把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作为解决“卖难”“买贵”的治本之策。
刚才姚主任、王司长介绍情况的时候谈到了鲜活农产品市场供需整体基本平衡,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农产品价格是走一个波动上升的趋势。从主要影响因素来看:一是成本拉动。比如像化肥、农药、种子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二是土地、水资源的约束。三是大城市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多依赖于从外地远距离调运,物流运输的费用高企。比如遇到不利天气,像今天这样的天气状况,供应就要受限,调入成本和市场价格都会大幅度上涨,这已经是经销商和消费者时常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流通组织化程度方面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就导致环节多、路径迂回,鲜活农产品多次搬倒。另外在城市零售设施方面,因为规划缺位,租金高昂,果菜商进入受阻,这些都加剧了成本的上升。各部门推出降低流通费用的措施,目的还是消化这部分成本,畅通流通渠道,使农民和消费者两方面受益。
刚才您提到这些政策的效应,会不会被经销商截流,我们认为不必多虑。因为首先农产品流通是一个竞争非常充分的行业,农产品供求总体上又是平衡的,在这样一个情形下,比如现在我们减少过路费、降低摊位费这些间接费用,另外出台减免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等间接税费,最终都会能传导到消费者,这些间接费用和间接税费的减免,以及流通环节的费用节省,都会使消费者受益。
利用这个机会我想说明一下,社会有一些认识,比如感觉到流通环节有暴利,多的有3、4倍的价格差。通过我们调查,果菜贩挣的还是辛苦钱,无论什么样的天气,严寒酷暑,他们都是早上3、4点出去到市场进货,每天交易可能有卖贵的时候,也有最后处理卖不掉的时候,两种情况都存在。一个月收入,通过调查来看,除去租金、摊位费以及家庭花销,最后能剩下的很少。
另外,在果菜批发零售环节,通过社会资本进入意愿来看,也充分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利润很高的行业。欧美发达国家通常把农产品流通作为公益事业加以扶持,由国家统一规划,安排资金扶持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并出台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正常的运营和扶持农产品流通发展。我们在做的事情,也是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姚坚:我简要回应一下物流成本的问题。首先,确实根据统计,国内的物流成本比发达市场高1倍左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的重要内容,生产、销售连在一起的重要的行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营业税改增值税,进一步在财税政策方面支持服务业发展和支持物流业的发展。
第二,各个部门在密切配合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与物流业密切相关,包括绿色通道、运输等,各个部门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支持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第三,物流行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如果在全球范围来看,应该说大型的物流公司都是与海外知名品牌联系在一起,国内物流行业发展正在起步,也有一些大的物流企业出现。
第四,公益性物流在农产品方面还是有亮点的。包括冷链运输、仓储,这些年各地政府部门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公益性运输的投资。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目前我们在农产品物流方面还面临着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最近陈部长专门去了新发地调研,大家反映的突出问题有三点:一是农产品销售成本上升。农产品经营户感觉成本上升的压力比较大。二是运输环节中的不规范罚款和货物的损坏等。三是长距离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物流企业诚信问题。部分经销户反映,在和物流企业签订合同以后,发生过物流企业没有按时送达,甚至损毁或偷运货物的现象,造成经销户的损失。
中央电视台记者:刚才王司长提到,入冬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我想请问,因为食品价格是推高CPI的主要推手,会不会像2011年一样,由于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引发新一轮的CPI上涨,您怎么判断今年这样的整个态势?谢谢。
王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先说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因为CPI问题确实很复杂。从现象来看,现阶段上涨比较多的是食用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从数字看,好象蔬菜价格上涨拉动了CPI上涨。我想说的是,要客观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鲜活农产品、食用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因为农产品价格价格上涨过高,消费者有意见,但是价格太低了,农民的积极性就会受损。怎么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认为,对正常的波动,包括一些规律性的变化要认真做一些分析。我个人认为,还是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至少现阶段,一是需求方面的因素。比如价格的上涨,本身有节日需求增加的因素,也有结构升级的因素。现在消费的东西和五年前、十年前消费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大家需求升级很快,过去吃大白菜、萝卜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还要吃南方的反季节菜、大棚菜,需求变化是价格水平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成本上升的规律性。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产品价格必然上涨,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在世界各国都可以得到印证,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三是产销波动的问题。就是多了少、少了多的魔咒,这个规律性问题在中国现阶段比较突出,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缓解,这和我们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阶段有必然关系,也就是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尚未得到解决,因为生产非常分散,产销对接、生产和需求的匹配性、衔接性不够。这在今后也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
我觉得要是不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很难理解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客观判断,从长期趋势来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的,但是特点是在波动中上涨,这里既有正常的规律性的变化,也有一些偶发因素,还有生产流通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因素。我们可以给大家看一个图,这是2003年以来到目前为止蔬菜价格的走势图,总的趋势是在波动中持续上涨,总体判断蔬菜价格在波动中上涨的压力仍然是比较大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食用农产品以及食品价格总的趋势,这是一个规律,我们要客观看待,还要兼顾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平衡问题。我认为,生产、流通和消费是一体的,不能割裂来看,不能单独说生产的问题、流通的问题、消费的问题,这是一个循环。从社会角度来考虑,或者从商务部职能角度来考虑,我认为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对稳定供求十分重要,任务也非常艰巨,具有长期性。农产品具有特殊性,受双重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和自然的风险以及市场本身供求变化,包括社会环境,单纯来说某一个环节造成了物价上涨是不科学的。所以,反过来说食品价格或者蔬菜价格拉动了CPI,这是一个从数据上的反映。但是听完我们刚才介绍的规律性以后,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思考,谁拉动了食品价格上涨?所以,我们需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显然,大家在零售市场看到的零售价格的上涨,是上游的传递,是社会多种生产要素、社会环境最终在零售环节终端环节的体现。我个人认为,市场价格的上涨,有内在的规律,价格的上涨是市场行情形成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使它涨起来的。流通环节的这些人能不能大家联手把物价、蔬菜价格抬起来,显然,我认为是不能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市场竞争非常之激烈,而且我们有反垄断法的约束,有价格法的约束,显然这种问题不存在。个别存在一些“菜霸”、“路霸”,只是个别现象,我认为也有一些炒作的因素,但这些都不是影响食品价格或农产品价格的根本因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每年这个时候保障春节市场供应都是商务部门的一个重要工作,跟往年相比,我们今年保供的形势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相对应采取的措施和往年相比有没有一些新的特点和亮点?
王斌:实际上应有之义都在姚主任刚才发布的内容中体现,我可以给大家再作一些的解释。
确实有一个短期、长期的问题,长期看我们已经分析的很多了。短期来看,我认为社会各界也分析了很多,不外乎有两种,第一种是天气的因素,老天爷,这谁也没有办法,但通过做一些工作还是可以改善的,所有的工作也都在做,不是说我们最近看到价格上涨了才抓这个事儿,实际上近几年一直围绕这个主题做工作,长期来看要想办法降低成本,要让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积极性,这个事情才会做好。短期的因素,在2012年11月份已经预见到,大家也看到去年11月在北京新发地举办的产销对接会的发布,有些人参加了,核心是促进南北的对接,当时是签了很大量的产销协议,我们也做了形势的发布,预见到了今冬从生产性也好,从气候变化也好,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加强产销衔接是一直在做的工作,近几年还推进了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等一系列措施。我们希望依靠这些体系能够使流通顺畅,实事求是地讲,这几方面的工作还是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降低流通成本、减少流通费用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几年连续发了几个文件,比如39号文件、5号文,针对成本上升,解决流通环节成本过高、费用过大的问题,这样运销才会有积极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前面几位领导已经介绍过了各地推进措施的进展。
要缓解运输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比较关注气候的变化,积极引导各地规避天气对市场供需的影响,增加市场供应。近几年的储备体系在逐渐完善,前面我已经作过介绍。这些储备制度的完善,可以在出现较大变化的时候起到一些稳定器和引导、导向的作用。
信息发布也很重要,我们通过发布信息,引导经销户改善经营的流向,比如原来就是要来北京,但是通过信息发现北京的价格可能比周边还要低,就会流向其他地区,把菜运到其他地方去。所以,我认为信息的发布在短期也是非常重要的。谢谢。
姚坚:我做一个简单补充。今年保障市场供应既有延续多年的措施,包括市场监测、产销对接、储备投放、引导流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降低相关费用、完善应急体制,以及针对极端天气的相关预案等。与往年不同最突出的两点:一是各个地区商务主管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39号文件,抓好流通费用的降低。二是要进一步组织好市场流通,搞好产销衔接。商务系统在“南菜北运”的平台建设,在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餐对接各个方面搭建了相应的平台,近一两年公益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的菜市场正在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北京的新发地已经政府入股参与建设,各个区市回购和回租了蔬菜销售终端,比如一些社区的蔬菜销售商店。
以上是我们跟大家报告和介绍的有关情况。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在这儿感谢大家一年来给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心,祝大家新春愉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