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部:扎实推进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网友投稿  2012-06-21  互联网

  本网讯:6月21日,全国蝗虫绿色防控现场会在山东东营召开。会议提出,今年蝗虫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狠治夏蝗,抑制秋蝗,重点严防飞蝗起飞危害和境外蝗虫迁入危害,通过区域联防联控、应急防控和群防群控以及飞机防治和地面专业化防治相结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力争农区飞蝗达标处置率90%以上,生物防治占3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农牧交错区土蝗达标处置率60%以上,生物防治占10%以上;农区飞蝗虫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0.5头以内,土蝗虫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5头以内,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的目标。

  会议认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治蝗指挥机构逐步完善,蝗虫监测和应急防治体系有所加强,治蝗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中哈治蝗合作机制建立,蝗灾源头治理措施稳步推进,我国蝗虫整体发生程度有所减轻,蝗虫的危害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随着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蝗虫孳生环境尚未根除,境外蝗虫迁飞入境的威胁依然存在,因此对蝗灾形势不可盲目乐观,对防治工作的困难不可低估,对境外蝗虫的威胁不可掉以轻心。

  会议指出,当前全国飞蝗已发生1140多万亩,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已发生1700多万亩,蝗蝻发育进入三、四龄盛期,正值夏蝗防治的关键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要从履行政府职能、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认识科学治蝗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科学治蝗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快速高效,绝不能因为监测预警不到位贻误最佳防治时机,绝不能因为防控措施不到位造成暴发成灾。

  会议要求,各地一要强化属地责任制,制定和完善应急防治预案,健全治蝗指挥协调机构,提早制定防治方案,对出现蝗虫迁飞、境外迁入、防治事故等重大情况,迅速反应,逐级上报,一旦发现重大蝗情,立即到现场指导防治,毗邻省区要注重协作治蝗。二要做好监测预警和值班报告,全面监测、跟踪境内外蝗虫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发布预报和报告蝗情,防止漏查、漏报和误报;在蝗虫发生与防治的关键期间,严格实行治蝗值班制度和虫情报告制度,定期报告蝗虫发生和防治情况。三要做好治蝗资金和物资准备,想方设法做好有关飞机调度、地面防治队伍组织动员、防治机械维修、防控药剂、技术培训以及后勤保障等工作。四要加大绿色治蝗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抓住蝗虫发生密度较低的有利时机,在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及水源区、自然保护区大力使用杀蝗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等微生物农药和其他植物源农药;在新疆等农牧交错区,大力推广牧鸡牧鸭、招引粉红椋鸟等天敌保护利用技术;环渤海湾蝗区要继续改造蝗区的生态环境,压缩蝗虫的孳生面积。五要积极推进蝗虫防控信息化建设,配备蝗虫野外信息采集终端设备,组织人力、物力对各蝗区全面开展一次数字化勘查,摸清蝗区现状,分析蝗区的演变,为推进蝗区可持续治理奠定科学基础。六要切实开展防控行动和督查指导,各级指挥部办公室要在蝗虫防治的关键时期,针对重点蝗区和可能暴发蝗虫的敏感地区,派出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督促、指导防控工作,检查资金物资准备和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千万不能因为工作疏漏和思想麻痹而造成重大灾害。

  据农业部蝗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生斗介绍,为扎实推进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今后将开展蝗虫可持续治理专题研究,切实推进防控策略与工作机制的转变;加强我国蝗灾治理技术的科学研究,力争在蝗虫生物防治机理、蝗虫天敌保护与利用、生态控制关键技术、灾变规律和监测预警技术以及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国蝗灾治理的科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立科研协作组,开展协同攻关,研究和探索我国蝗虫的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开展防控机制创新试点,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蝗虫防控新机制,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压缩蝗虫发生规模,使蝗虫可持续治理工作取得新突破。



http://farm.00-net.com/news/4/2012-06-21/10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