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近期,中国西南地区贵州、四川、云南等省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引起不同程度旱情,导致大面积农作物受灾,造成群众饮水短缺等基本生活困难。目前当地旱情仍在持续中,灾区民众积极展开生产自救,农业、气象等部门积极开展秋收秋种指导工作,尽量减少旱情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下面请听记者发回的详细报道。
今年1到7月,贵州各地降水普遍不足,加上7、8月降水明显偏少以及高温天气下的蒸发加剧,导致全省干旱范围扩大、程度加重。截止8月末,贵州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0万公顷,造成28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初步估算当地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秋粮产量损失276万吨。而据贵州省气象局预测,干旱天气还会持续,抗旱工作不容懈怠。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帅军介绍说:“九月份贵州省的降水和常年相比较,大部分地区要偏少一到两成,气温要偏高0.1到0.9度,干旱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九月份我们又面临着秋收秋种,多云到晴的天气对秋收是非常有利的,但对秋种影响比较大。各级气象部门要为秋收秋种做好决策服务,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希望对缓解当前旱情和秋季的农业生产有所帮助。”
贵州省农委作为农业抗旱工作的主要部门,目前正指导旱区农民秋收和秋种工作;另一方面还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作物应对旱灾的能力。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说:“当前要结合抗灾救灾落实好各级扶持畜牧业、养殖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养殖户科学饲养,实现种植损失养殖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农业损失二三产业补;加强农产品的产销衔接,还有对外营销,实现生产损失市场来补。”
除了贵州,中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等地也遭遇严重旱灾。旱情的不断持续已造成土壤缺墒严重、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目前旱区各级农业部门正帮助农民积极做好大春作物抗旱减灾和晚秋作物扩种补损的指导工作,千方百计稳定农业和粮食生产,最大限度弥补干旱损失。中国农业部总经济师杨绍品对西南受旱地区的粮食生产也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在旱情已缓和的地区,及时中耕划锄(即通过锄地疏松土壤,防止土壤板结),加强田间管理,科学运筹肥水,加快生育进程,力争单产少下降,甚至不下降。在旱情仍未解除的地区,对受旱较轻的地块,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努力扩大浇灌面积,做到能保必保,应浇尽浇。按照“大春损失晚秋补”的思路,积极扩大秋马铃薯、秋荞麦、秋红薯和秋蔬菜等播种面积,搞好秋种工作。”
近五年来,西南地区干旱影响日益加重,2006年川渝大旱损失粮食100亿斤,2010年西南地区冬春连旱造成夏粮减产34亿斤。针对这一情况,建立农业抗旱长效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杨绍品说:“要组织农业、气象、水利等各方面的专家,对西南地区旱灾酝灾环境、致灾因子、灾变机理等课题进行研究,把握旱灾长期发展趋势,为农业抗旱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更加注重加强投资小、占地少、见效快的小山塘、小水坝、小水库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避灾农业,完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努力实现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