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正文 返回 打印

发改委:国际粮价不可能持续大涨 国内粮价稳步小升

网友投稿  2010-08-14  互联网

  人民网北京8月14日电 据发改委网站消息, 近日,有媒体称“全球粮价高涨潮流席卷中国,局地可能现‘抢购’”,“这轮以小麦为首的农产品(000061)价格上涨将向玉米、大豆市场传导,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将继续上升,国际粮价上涨可能会传导到中国粮食市场”。针对这种担心,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请他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一解答。他认为,目前没有出现国际市场粮价的全面上涨,即使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涨幅较高,也不会对国内粮价造成明显影响。

  问:7月初以来,由于俄罗斯等主要小麦出口国遭遇严重干旱灾害,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玉米、大豆价格也有所上涨。请您介绍一下当前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情况。

  答:我们注意到近期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也非常关注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的影响。从国际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看,目前国际市场粮价全面大幅度低于国内市场,即使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小麦价格涨幅较大的情况,也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造成明显冲击。

  据监测,今年上半年,芝加哥市场小麦、玉米期货价格和泰国大米现货FOB价分别为每吨177美元、143美元和496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3.3%、7.2%、12.8%。6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米现货价格比国内批发价格每吨分别低880元、1060元和660元左右。

  受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地区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市场预期全球小麦将减产,导致7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另外,市场担心欧洲和美国农业主产区高温天气可能造成玉米和大豆产量下降,玉米、大豆价格也有所上涨。芝加哥市场最近交割的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分别为每吨207美元、148美元、371美元,比上月分别上涨25.6%、8.1%、6.4%。同时,受市场需求不旺、库存充足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有所下降。与7月初相比,目前泰国大米现货FOB价格下降约4%。

  据我委测算,7月份,国内小麦、玉米、大豆批发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美国、巴西现货价)每吨高695元、1005元、813元;国内晚籼米批发价格比品质接近的越南大米(含碎5%,现货FOB价)每吨高692元;国内粳米批发价格比品质接近的泰国大米(含碎10%,现货FOB价)每吨高695 元。

  问:既然当前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在您看来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尚不构成对国内粮价上涨的推动力。但国际市场价格会不会继续大幅度上涨?对此,您如何看待?

  答:这轮粮价上涨主要是由近期市场炒作题材增多、炒作加剧引起的。虽然部分小麦主产国因灾减产,但全球小麦产需仍能够保持基本平衡,且库存水平较高,加之玉米、大豆、大米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随着近期市场炒作因素的逐步消失,价格水平可能回归到供求基本面上。

  第一,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供求总体平衡,不具备大幅涨价的基础。据美国农业部7月份报告预计,除当年小麦产需基本平衡,略有缺口外,玉米、大米、大豆均库存充裕,供大于求。2010/11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6.61亿吨,需求量为6.67亿吨,产需缺口约0.06亿吨,库存为1.87亿吨,库存消费比为28%,高于正常水平。玉米、大米、大豆供求平衡,略有盈余。2010/11年度全球玉米产量8.32亿吨,需求量8.31亿吨,库存1.41亿吨;大米产量4.59亿吨,需求量4.52亿吨,库存0.97亿吨;大豆产量2.51亿吨,需求量2.48亿吨,库存0.68亿吨。

  第二,目前国际市场粮价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这次价格上涨属恢复性价格上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国际市场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均高位运行,之后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目前虽在低位上有所回升,但远低于2008年之前的水平。与年初相比,8月10日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上涨 25%,芝加哥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和泰国、越南大米现货价格则分别下降6%、1%和27%、28%。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点相比,8月10日芝加哥期货市场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和泰国、越南大米现货价格分别低46%、48%、38%和57%、63%。

  我们已经注意到,最近小麦期货价格开始回落了。与7月初相比,8月5日芝加哥期货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约60%;最近几天又出现较大幅度回调,8月10日比8月5日下降了12%。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国际粮价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

  问:谢谢您的分析,但在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放缓、流动性仍然充裕的条件下,由于货币因素、炒作因素叠加,加剧了各方面对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可能性的担忧。那么,如果国际市场粮价真的出现了大幅度上涨,会对国内造成什么影响?

  答:您说的很对,尽管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还是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这里我要说几点看法,一是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基本平衡,除大豆外国内各主要粮食品种都能自给,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是有限的;二是近年来国家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目标是促使国内粮食价格稳步、小幅上升,这个态势不会因国际市场的冲击而中断。

  一方面,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关联较小。我国小麦、玉米、稻谷产需基本平衡,进口量很小,不足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主要粮食品种能够自给自足,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基本不受国内市场的影响。例如,2007年-2008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小麦、玉米价格最高上涨一倍左右,大米价格最高上涨两倍左右,同期国内小麦、玉米、稻谷价格涨幅分别为9%、21%和14%。2008年下半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年底小麦、玉米、大米价格均比上半年最高价位下降一半左右,而同期国内粮食价格除玉米外均保持了基本稳定、稳中略升的态势,2009年1月与2008年7月相比,国内小麦、玉米、稻谷价格涨幅分别为4%、-16%和2%。

  另一方面,国内各项调控政策发挥了明显作用。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直接补贴、进出口调节等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体系,其政策目标是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避免大起大落。这在2007年以来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在粮食连续6年增产的基础上,今年夏粮又取得好收成,与上年基本持平;小麦产量超过上年,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促使粮食稳产增产,保障农民增产增收,是保障国内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应对国际市场冲击的坚实基础。

  问:最后,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以来国内粮食市场的价格情况,以及对下一步走势的预测?

  答: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粮食价格继续保持了稳定上升态势,下半年粮食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但要高度关注国内气候条件极端异常,农业灾害多发频发,对粮食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认真落实国务院近期关于稳定秋粮生产的政策部署,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工作重点,并做好防范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据我委监测,今年上半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2.3%。粳稻、玉米价格上涨较多,新麦价格高开且上市初期涨势较快。7月份,多数地区新麦收购价格趋于平稳,前期涨幅较高的粳稻收购价格在国家调控作用下略有回落;籼稻、玉米收购价格继续上升但升势趋缓,大豆收购价格略有下降。

  初步统计,秋粮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400多万亩,但考虑到受年初普遍低温、夏粮和早稻收获时间推迟等影响,各地秋粮播种普遍推迟,下半年气候情况还不确定,加之农民改种单产相对低一些的早熟品种,可能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占全年粮食产量2/3左右的秋粮生产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国家高度重视稳定秋粮生产工作。8月1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抗灾救灾、施肥、预防病虫害、农资种子供应等一系列进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粮生产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水平,下半年我们有能力做到继续保持粮食价格稳定、小幅上升,在促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为稳定今后的粮食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改委13日表示,综合考虑今年以来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季节性消费需求增加等因素,3季度价格总水平(CPI)新涨价因素将继续增强,但考虑到翘尾因素影响逐月下降,预计CPI同比涨幅将在7月份3.3%的涨幅水平上下略有波动。

  短期因素

  导致7月CPI上升

  发改委13日发布的《7月份价格形势分析报告》指出,7月份,受农产品(000061)价格上涨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3.3%,环比上升0.4%,1—7月份平均上升2.7%。

  《报告》强调:“应该看到,7月份CPI的小幅上升主要是受临时短期因素的扰动,其变动幅度并没有超出社会预期。”

  《报告》指出,在前期政府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7月份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保持总体下跌态势。

  猪肉价格上涨

  是主动调控结果

  在谈到猪肉价格涨幅明显时,《报告》指出,随着政府启动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多次收储冻猪肉政策成效的逐渐显现,6月初生猪价格止跌回升,7月份以来涨幅明显。“生猪、猪肉价格上涨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其目的是防范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挫伤养殖户积极性,导致后期生猪价格过度上涨。”

  此外,受多省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等因素影响,7月份蔬菜价格止跌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鲜菜价格环比上涨4.3%。与6月中旬相比,8月2日—8日主要大中城市大蒜平均批发价格涨幅高达46.4%。

  国际粮价

  仍明显低于国内价格水平

  在谈到粮食问题时,发改委指出,受俄罗斯等国持续干旱、俄罗斯宣布限制粮食出口等因素的影响,7月份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止跌回升,小麦价格大幅上涨,但仍明显低于国内价格水平。

  根据《报告》,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现货)价格比国内批发价每吨分别低763元、1005元和813元;越南、泰国大米现货FOB价(离岸价)分别比国内品质相近的晚籼米、粳米批发价格每吨低692元和695元。

  当前正值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为贯彻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农业部13日在湖南召开南方八省(区)晚稻及秋粮生产座谈会,全面部署晚稻及秋粮生产工作,促进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全年粮食稳定发展。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上表示,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抓好秋粮生产,特别是晚稻生产,对全年粮食丰收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秋粮长势总体较好。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我国秋粮面积11.49亿亩,比去年增加1300万亩。受极端异常气候影响,今年农业灾害多发重发。持续低温洪涝将增加晚稻遭遇“寒露风”的风险,而后期台风、热带气旋集中多发也将加重病虫害的威胁,晚稻及秋粮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

  目前,南方晚稻正处于田间管理的重要时节,秋粮进入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韩长赋表示,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有利时机,全力抓好晚稻田间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全年粮食稳定发展。对此,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户,并将下派8个督导组分赴各补助省,督促检查政策落实情况;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苗情长势进行分类指导;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假冒伪劣、掺杂使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早在6月中旬,河南的农户老梁就以0.97元一斤的价格,将自己刚刚收获的小麦卖给了当地的粮贩子。

  那时小麦刚刚收获,甚至还没来得及晾晒,当时老梁认为自己做了一笔划算的买卖,因为今年老梁的小麦长势不好,如果晾晒会水分蒸发,分量减少不说,卖相也会不好,0.97元的价钱已经是当地有史以来的最高价。

  不过,后来的形势发展,让他有些后悔,各大粮商纷纷奔赴小麦主产区河南参与夏粮收购,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小麦抢购,小麦价格很快突破了一元。

  粮价上涨很快体现在了宏观数据上。8月11日,三季度第一个月宏观经济数据出炉,7月CPI同比上涨3.3%,创下21个月来的新高。

  粮价上涨预期之下,CPI走势陡生变数。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后期物价的走势不确定,其中农产品(000061)价格不确定因素首当其冲。

  不少机构在刚刚发布的宏观数据解读报告中加入了粮价上涨的内容。前期,大多数机构预测CPI可能在7月份见顶,而现在不少机构认可这种说法,8月CPI继续走高已经成为预期。中信证券(600030)的最新报告就指出,第三季度食品价格继续上升将带动三季度CPI继续上升,约为3.4%,预计8月CPI约为3.4%。

  祸起小麦

  通胀预期的变化,小麦无疑算得上罪魁祸首,这一点从瑞银证券的两份报告可见一斑。

  “我们出报告的时机实在不能再好了。”8月6日,瑞银证券这样一句类似自嘲的话言外之意是,时机选择的实在太糟了!

  这句话缘于让瑞银措手不及的小麦事件。7月27日,瑞银发布了一份《为什么还在讨论通胀》的报告,让投资者放宽心,新兴市场不会再出现通胀。

  但仅仅两周后,大幅上涨的小麦价格让他们不得不在新发布的报告中提醒投资者关注粮价上涨可能引发的通胀,于是报告的开头出现了上面的表述。

  由于近来全球主要粮食产区天气异常,俄罗斯政府干脆下令禁止小麦出口,国际上小麦交易价格随即出现暴涨。从8月初的数据来看,小麦价格正在朝着2008年的高位挺进。

  国内对小麦上涨的担心则来得更早,夏粮收购刚刚开始,小麦价格就跳空高开,虽然前期国家已经调高小麦最低价至0.86元到0.90元每斤,但是夏粮收购价格依然大幅高于国家指导价,老梁把没有晾晒且长势不好的小麦卖到了每斤0.97元,河南新乡郭全河质量好的小麦甚至买到了每斤1.10元。

  新乡市粮食局有关人士表示,往年该市收购小麦主要是中储粮一家,竞争不大,但今年收购主体增多,如中粮、外资企业、种子公司、面粉厂,还有外地一些企业,导致了小麦价格较高。

  一家大型粮食集团的内部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夏粮收购过程中对于一些质量较高的小麦还出现了抢购现象。

  CPI预期走高

  粮价稳,百价稳。粮食减产迅速演变成抬价抢购,通胀预期也随之加剧。

  根据现行的消费价格统计调查方案,在反映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的CPI指标中,食品权重占33%,相比其他大类最多14%的权重,食品类价格的变数无疑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一通胀指标。

  由于食品价格在CPI指标中所占比重太大,在2007年猪肉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的通胀一度被称为“猪通胀”,目前全球范围的小麦价格上涨会否出现“粮食CPI”,已经引起不少人士的担心。

  以刚刚公布的2010年7月份CPI为例,现在CPI价格上涨已经出现了苗头:7月CPI同比增长3.3%,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9%,占新增涨价因素的75%,其中粮价和蔬菜价格上涨较快。

  异常天气造成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诸多机构解释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正在持续的水灾则被不少机构解读为后期物价上涨的不确定因素。

  虽然从食品价格各子项权重来看,粮食本身在CPI篮子中占的比重并不大,只有3%左右,粮价小幅上涨对CPI推动作用有限。但是肉禽及其制品占CPI比重最大,为7%左右,仅猪肉一项就占到CPI权重的4%。

  如果粮价上涨引发饲料价格上涨,即使粮价本身对CPI影响有限,但是通过饲料价格传导到肉禽及其制品,则粮价上涨影响无疑将会被放大。

  考验调控艺术

  持续的水灾对秋粮收成的影响,国家则希望通过调控政策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7月份统计数据公布当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粮生产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夺取秋粮丰收,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对于保障市场供应,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显然,领导层已经注意到,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粮食减产,对物价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早在夏粮收购时期,国家调控已经发挥作用。

  小麦价格疯涨之际,6月27日,中储粮叫停了各地的收储工作,并在此后增加小麦拍卖数量,7月19日至23日一周内拍卖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 950万吨。7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提出一些企业盲目“跟风”抬级抬价在短时间内大量收购粮食,致使出现农民惜售、企业惜卖,与此同时出台多项政策,稳定粮价。

  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各种措施连番出台,除了平抑小麦价格,还包含了对通胀的遏制意图。

  天灾频发,农民惜售,国内外粮价高位共振

  水灾不但考验秋粮的收成,还煎熬着各路粮商们。

  黑龙江安达市昌德村农民叶建波连续迎接了几拨粮商后,前几天他终于经不住一名安徽粮商的软磨硬泡,把家里去年剩下的500斤玉米卖掉了。

  虽然现在距北方粮食收获的季节还有一个多月,但眼下在黑龙江的粮食产区,粮商们的身影已经开始出现在田间地头和种粮户的家里。

  粮商们积极收粮正是看中了粮食背后的涨价。而夏粮收购价格“高开高走”,也为1个月后就要登场的秋粮收购埋下了伏笔。

  2010年入汛以来,国内南北水灾不断,东北等主要秋粮产区保产增收压力巨大。加之全球粮食价格高涨的狂潮席卷而来,对国内粮价构成了双重压力。

  俄罗斯、乌克兰相继宣布暂停粮食出口,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价7月份因此上涨42%,创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大单月涨幅。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专家白明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随着中国粮食进口量的增长和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农产品(000061)市场,国际粮价的上涨对中国粮食市场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目前粮价上涨的预期依然强劲。

  抢粮一触即发

  尽管距离秋粮丰收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已经可以看到粮商收粮的身影了。

  黑龙江双城县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县。几天前,一场暴雨再次不期而至。双城县长勇村村民王忠和看着自己种植的15亩玉米,万分焦急。他告诉记者,黑龙江地区虽然没有像吉林受灾那么严重,但是近日来连日暴雨,对秋粮的抢收还是造成很大的影响。

  7月份以来,暴雨洪水给吉林省秋粮生产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不仅很多农田被毁,更有不少农田出现渍涝现象,农田积水严重,给秋季粮食丰收预期蒙上一层阴影。由于目前吉林省玉米正处于扬花授粉期,多雨的天气也容易造成一定的减产。截至8月3日,吉林省洪灾共造成1881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 373.5万亩。

  在夏粮收购价格“高开高走”的阴影下,加上洪灾影响,很多农民已经开始产生了惜售心理。也许正是嗅到了这些,各路收粮大军已经开始提前出手。望着雨中的玉米,王忠和对记者说:“这些玉米虽然要过一个月才能收上来,但已经有很多人打它们的主意了。”

  这些人既有本地的粮贩,也有南方过来的粮商。“现在粮食俏得很,粮商们想方设法地在争购。根本不用自己雇车把粮食拉出去卖,不用出门就可以把粮食卖掉。”王忠和说。

  他自己算了一笔账,按照现在的收购价算下来,他这15亩地最后能卖3000元,这一年总算没白忙活。

  叶建波告诉记者:“前几年都是到了粮食收获的季节,才有一些粮贩子上门收粮,但这段时间村里操外地口音的粮商多了起来。这些人十里八村地来回走,比当地的农民还关心庄稼的长势。”

  国内外粮价走高

  王忠和们感到了粮食收购开始紧俏,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一周前俄罗斯一道粮食出口禁令导致了全球粮价的上涨。

  今年7月至8月6日,澳洲饲用大麦、美国CBOT小麦主力合约价格分别飙升83%和49%,涨幅历史罕见。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世界小麦主产区遭遇旱灾,其中俄罗斯受灾面积达1000万公顷;另一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则受蝗虫灾害影响,百万亩大麦、小麦绝收。8月5日,俄罗斯宣布从8月15日起至12月31日,全国禁止出口粮食和粮食产品。

  俄罗斯的粮食出口禁令引起了全球的恐慌。而一向奉行粮食自给自足的中国,也多少受到了影响。

  8月10日,越南粮食协会主席Pham VanBay公开称,中国购买越南大米以弥补国内的不足,目前采购总量预计已达60万吨。他还表示,没有想到中国进口量会如此巨大,不过,60万吨只是预估数据,目前尚无准确数据,也还没有关于越南粮食安全方面的官方预警。另据《华尔街日报》消息,中国今年还从美国进口约120万公吨玉米。

  可见,今年中国的粮食格局比较复杂:外国粮食市场飙升,国内夏粮收购价也水涨船高,呈现罕见的“共振”。在刚刚结束的夏粮收购中,由于收购主体多样化,农民惜售,粮商哄抬,国家粮食储备部门几乎无粮可收。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7月份,全国主产区粮食收购价格、36个大中城市粮食零售价格总体稳中小幅上升。主产区小麦平均收购价为每50 公斤(下同)98.66元,比上月上涨1.21%;稻谷平均收购价格为109.32元,上涨0.44%;玉米平均收购价格为91.81元,比上月上涨 1.98%。

  下半年仍预期上涨

  内忧外患之下,推高了下半年粮价上涨预期。

  夏粮、早稻减产,秋粮农时推迟,气候异常,使得我国全年粮食存在减产风险。特别是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北方多个粮食主产区遭遇水灾,早稻生产受影响。

  今年中国夏粮产量接近去年水平,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取决于秋粮。夺取秋粮丰收,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8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粮生产的政策措施。农业部当天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迅速抓好政策措施落实,认真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各项工作,努力夺取秋粮丰收和全年农业有个好收成。

  虽然目前对中国遭遇的西南大旱、南方与北方洪灾,对粮食生产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一些机构对于“三季度粮食价格可能增长、CPI或攀高点”的预期却越来越浓。

  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分析报告指出,如果中国国内平均粮食价格在现有基础上再上升30%,而其他条件不变,将使中国的CPI上涨到9.5%。食品价格上涨是导致CPI高企的主因之一。

  本报记者从北京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了解到,目前市场上东北圆粒大米的平均批发价格为每斤2.038元,较上周上涨0.038元,涨幅1.90%。

  夏季行将结束,大米逐步进入销售旺季,加工企业也陆续恢复生产或提高加工量,但农民存在惜售心理,收购稻谷不畅,只能用提高价格来收粮。而天气因素等也使运输成本出现上涨。

  近期,国际粮价的连续上涨和国内的夏季高温以及洪涝灾害对农产品(000061)供给带来冲击,从而导致食品价格上涨。此前有业内人士建议开征暴利税,以抑制农产品价格持续暴涨,而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则持不同观点。

  “目前,国内外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引起了人们对粮食涨价的预期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看涨农产品价格,农民惜售心理严重,一些游资资本纷纷进入农业领域进行炒作,这是近期以来引起包括大蒜、小麦在内的一些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佑林表示。

  此前某些业界专家建议开征暴利税,以抑制农产品价格持续暴涨。张佑林则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不主张对农产品的暴利环节征收暴利税。

  张佑林说,“和国际相比,我国农产品价格虽然也上涨了,但还不到暴涨的程度。通过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产品价格回归其应有的价位,体现农产品的原有价值,可以鼓励农产品的生产,最终实现确保粮食安全的目标。而打压农产品价格,只会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导致农产品减产。”

  张佑林强调,“市场行为只能用市场的手段去解决,例如,可以用支持增加产量、扩大进口等经济手段来平抑价格。我国政府拥有强有力的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手段。6月份在我国一些主要粮食产区小麦价格曾高开高走,此时国家大量抛售储备粮,起到了稳盘的作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将引导粮食企业平稳有序地进行粮食收购,禁止出现哄抬粮价的现象。对于那些真正囤积居奇、扰乱市场、蛊惑人心的行为,可以应用法律手段予以制裁和坚决打击,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进入7月后,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一反今年前6个月的稳中下降走势,价格大幅上扬。8月5日,美国芝加哥交易所软红冬麦期货价格、美国硬麦现货价每吨分别达到289美元、272美元,比7月初每吨上涨111美元、110美元,涨幅分别为62.3%、67.9%,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价。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货的带动下,国内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期货近日突破了每吨2490元,为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近段时间俄罗斯受到特大干旱和火灾的影响,小麦大幅减产,宣布将从本月15日起暂停谷物出口,影响了国际市场上小麦期价攀升。”山西证券研究员张旭认为。

  小麦价格的涨势引发了人们对国内通胀的担忧,对此,张佑林表示,从整个国际农产品市场来看,包括美国、南美和东南亚在内的世界粮食主产区,其粮食产量并没有下降,世界粮食市场总产量今年虽然略有减少,但总体供求是平衡的。因此,此轮国际小麦价格“疯涨”可看着是一种炒作行为,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也不可能产生连锁反应。

  本周四,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称,虽然俄罗斯等国旱情仍在延续,但由于全球小麦库存充足,中短期内小麦价格的上涨将受到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政府一直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具有较为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今年以来,中国的粮食进口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且十年来首次从美国大量进口玉米。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数据,1至6月,中国谷物进口量为248.4万吨,同比增长60.7%。

  “这说明,中国政府针对今年粮食有可能少量短缺的问题,已经做到未雨绸缪。中国小麦连续七年保持增长,使得目前中国粮源库存充足,粮食供需总体平衡,短期内受到国际粮价波动左右和影响的可能性有限。”张佑林进一步指出,“从全局来看,今年下半年农产品短期可能还有小幅上涨的空间,但这种局面不会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对于粮价的合理上涨,应该理性对待,也不用过于担心农产品上涨会推高CPI。”

  国际粮价的上涨也引发了网上的热议,众多网友对国际粮价上涨表示出担忧,尤其是忧虑这可能对我国粮食市场将形成的冲击,抬升国内通胀预期。还有网民认为,粮价已演变成金融化产品,进一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署名“邱林”的博客文章说,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粮食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不同程度地传递到国内来。全球产供失衡,粮价猛涨的局面不期而遇,从而导致全球处于粮食危机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否能够独善其身?回答是否定的。文章还指出,我国今年大面积农作物受灾,也是一大利空因素。

  署名“产评”的评论文章也指出,俄罗斯禁止出口的是粮食,并不只限小麦。小麦失收很可能演变成整个粮食市场的震荡,中国认为不会因为不是对应的供应市场,就可以隔离影响。

  邱林还指出,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粮食进口数量可能还会持续增加。中国人如果吃饭依赖国外,必将受制于人,特别是现在国际粮价猛涨的时候,如果中国大量进口高价粮食,势必加大国内粮价飙升的压力。

  此外,有评论认为,粮价上涨必将提升国内通胀预期。署名“朱大鸣”的博客文章说,粮食与通胀的关系,简要地说,粮价是百价之本,占CPI的权重极大。所以,粮价动了之后,势必引发全局性的价格联动。

  博主“邱林”说,我们从近期国际粮价的暴涨看出,目前粮食价格已脱离了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金融化的产品。我们不能低估国际粮价飙升对中国的冲击,更不能在粮食生产上有大的闪失。

  “产评”的评论文章指出,市场必须关注深层的资本炒作,资本入场炒作才是粮价震荡的要害所在。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就像催化资本炒作的一道动员令,这种情况国际如是,中国亦如是。粮价飙升的终极要害岂止是通胀,更是资本涌入炒作图利。

  博主“朱大鸣”也在其博客文章中写道,仅从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看,小麦难以大涨;但如果从金融属性来看,天灾和政府管制都成为供给紧张的理由,市场的预期就会改变,如果是大量的游资来炒作的话,小麦的价格就危险了。中国现在已经出现农民惜售、企业惜卖的现象,收购主体很可能盲目看好价格后市。这些因素交织可能导致竞争加剧,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抢粮现象。朱大鸣建议道,为了防止这种危险的发生,中国虽然没办法管国际上游资炒作小麦期货,但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储蓄粮来改变国内预期。

  署名“王东”的评论文章说,目前,全球粮食安全存在着多种隐患和危机,其主要方面包括:首先是,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其二,世界粮食储备与历史最高储备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其三,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快于粮食增产速度。其四,粮食生产的不平衡导致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不均。其五,贫穷国家特别是缺粮国粮食供给形势仍然严峻。

  有网友建议,近些年恶劣天气频发,所以我国是否应该考虑将恶劣天气对粮食收成的影响列为专项研究课题,尤其是对极端恶劣天气对粮食安全的破坏力及防御措施的研究。



http://farm.00-net.com/news/4/2010-08-14/10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