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秧分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6年来,农业多双边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规模持续加大,为提高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水平、促进合作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上升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将推动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促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与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值得注意的是,“民以食为天”,“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最容易收获民心。笔者以为,着重处理好以下关系,有助于实现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与更高水平的“一带一路”农业合作:
第一,中国农业发展需求与沿线国家发展诉求。“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保障粮食安全与营养、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的诉求非常强烈,一些国家对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民生计水平的愿望较为迫切。中国是农业大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和技术体系,同时也是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需要拓展进口来源渠道。技术、土地、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互补性,保障了两者总体目标的一致性。有机耦合中国农业发展需求与沿线国家发展诉求,既有利于我国更加从容地应对农产品供求紧平衡、贸易摩擦等内外压力,也可事半功倍地提高双方农业合作效果。
第二,农业合作与其他领域合作。农业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因为农业项目比较容易得民心,处理得当,可以增强当地人民对双方政府的好感,加深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时,农业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难点,因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见效周期长、政府管控多,影响投资积极性与投资效果。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在沿线国家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可形成合力进而提升农业合作效果。
第三,农业合作理论潜力与实际合作规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潜力巨大,据测算,“一带一路”沿线仅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粮的增产潜力就达40.34%~43.29%。农业合作潜力意味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将潜力转化为现实则受到沿线国家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地缘政治竞争风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需要把握好节奏、做好长期努力。一方面要避免一哄而上,导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另一方面要加大支持引导,有序布局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避免错失良机。
第四,国内生产经营习惯与国际商务规范。国际合作需要跨越法律、语言、宗教、伦理、习俗等诸多冲突。农业跟食物安全、小农生计、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均密切相关,更容易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中国企业需要继续发挥好勤劳、坚韧、灵活等优良品质,同时,也要在商言商、入乡随俗,既严格遵守好国际农业规则,又充分尊重当地法律和民俗传统,特别注意重视公共关系维护、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资源环境保护,确保走好走稳。
第五,互联互通优先次序。农业互联互通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五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考虑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市场发育水平与当地发展诉求,建议农业互联互通本着统筹推进、互利共赢、稳中求进的原则,处理好农业投资、农产品贸易、技术合作、民间交流、农业政策沟通等方面的优先次序与重点任务,切实提高农业走出去与农业外交质量。现阶段应重点做好农业援助、政策沟通、技术合作等基础性工作,协同推进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联合开发等合作事项。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一带一路”建设开启新的篇章。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尽快组织开展农业合作成效评估,进一步加强战略对接与政策对话,可共商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农业合作未来。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