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铁牛开进“挂毯田”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3-30  互联网

    山西省农机管理部门相关领导在古交市岔口乡大济沟村调研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进展情况。

    资料图

    张美丽赵菁本报记者吴晋斌

    2018年10月29日,山西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下达,项目补助资金1200万元,在全省11个市的15个县(市、区)实施,改造面积8000亩,每亩补贴1500元至2000元。

    随着1200万元资金的下发,去冬今春,山西沟沟坎坎里的农田宜机化改造启动,各地呈现出机械轰鸣、热火朝天的新气象。

    山西有115个农业县(市、区),其中丘陵县37个、山区县30个;山地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丘陵占40.3%,可以说全省80%以上是丘陵山区。

    一方面,许多丘陵山区都属于贫困地区,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是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丘陵山区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既直接关系农民脱贫致富,又对国家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一线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越来越大的现状,越来越难适应农业的劳动强度,更别提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了。

    “农田宜机化改造是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也是我们破解丘陵山区小机器难使用、小地块难施展、小单元难见效局面,补齐农业全程机械化短板,突破全面机械化瓶颈,推动农机化高质、高效发展的举措。”山西省农机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进仁说。

    “农机达人

    ”的用武之地

    史云章是一位“农机达人”。当年,他从贫穷的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的山沟沟里考上大学“飞”了出去,在省城太原从事电子产品研究设计多年,后来,机缘巧合返回家乡发展农业产业。

    在坐落于南庄村的山西九州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记者聆听了他将家乡的富硒土地上生产出的富硒小米做成品牌卖到全国各地的故事,参观了他将富硒小米深加工成的十几种高附加值产品;并了解了他在山西省农机部门的支持下,大量引进改进新品种和新型农业机械,解决谷子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的故事。

    “现在村里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从事农业的,一般是家庭有传承,或者打工存在问题。劳动力也越来越贵,每天80元到100元也雇不到人。村里的壮劳力到城里去当小工,一天150元的收入。”史云章引进和购买了各种农业机械,最初是为了节省劳动力,提高作业效率。

    史云章先后引进和购买了20余台小型谷子播种机,并把它们取长补短进行适宜化改进,有单行的、双行的、四行的,还有六行的。为了解决谷子的间苗难题,他下了很大功夫调研实验改进播种机,实现精量播种,他把播种机改进为4个挡级的可调控播量,根据每块地的土壤、气候、土质、水分和墒情换挡精播,留苗保穗到最佳程度,实现高产稳产。人工收获一亩谷子需要三天时间,而引进日本久保田的稻麦收获机后,一台收获机每天可收30亩到50亩,效率提高了上百倍。为了减少收获时谷穗抛撒和缠绕割台等造成的损失,他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改进了筛网,加粗了拨禾杆,增加了不锈钢分禾器……类似这样巧妙绝伦的设计,在史云章的农场里随处可见。

    王吉珍是古交市岔口乡新房村的一位“农机达人”,也是2016年度山西省“十佳农民”之一,在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方面一点就通。

    2017年,王吉珍组建了古交市鑫方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配套农机具60多台(套),年耕种收作业面积上万亩。他曾在山西省农机系统组织的农机操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在古交市农机部门的帮助下,王吉珍改造宜机化农田80亩,已经初步尝到了甜头,这也更加坚定了他靠改造农田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信念和想法。史云章则热切期盼着能够借助宜机化项目,让传统的小米生产提档升级,走上更加高质高效之路。

    在史云章和王吉珍看来,宜机化改造最大的意义是破解了下一步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丘陵山区坡地多、地块小且分散,农机作业、转移和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搬运等受到很大限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能低、机械难作业是山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现状。”山西省农机推广总站站长张玉峰说,“引进和改进农机、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但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两头发力’,一方面加大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业机械的引进考核和推广力度;另一方面在丘陵山区大力实施以治理小块田、‘挂毯田’、异形地和田路联通为主要内容的宜机化改造工程。”

    高补大的梦想照进现实

    高补大是古交市岔口乡大济沟村的村委会主任,还是一位农机“超级发烧友”,他从小就对农业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从最原始简单的手扶拖拉机到四轮拖拉机,再到后来的黄海金马大中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他自己投了不少钱购置,也在改进上动了很多脑筋。

    高补大还有一个梦想——开着铁牛种植自家的“鸡窝地”。但是,他们大济沟村的3000余亩土地,全部分布在大大小小的沟沟峁峁里,不是狭窄弯曲的“刀把把”,就是细小起伏的长条条,要么就是巴掌大的“鸡窝地”,或者干脆就是连路都不通的斜坡坡。高补大几十年的梦想,始终照不进现实的影子。

    2009年,不服输的高补大还尝试着投资近2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农机大院,用“农机情节”和自家的农机为村里和周边村庄的农民提供作业服务。但由于很多机具不配套,收获的时候经常用不上,还得靠人工,干了一年一算账,竟然还赔了五六万元。此后,高补大的农机大院停止运营。

    2018年,高补大终于迎来了“圆梦年”,他甚至兴奋得彻夜难眠。该村有600亩地通过了古交市农机发展中心的全面考察,承担了市里的宜机化改造项目。

    激动与激情中,高补大带领20余名村民组织了十余台大型挖掘机、铲车,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仅用了40多天时间,分布于村里五道梁四道沟的600亩土地已经焕然一新,原来一分两分的小块土地变为一亩以上的大块土地,崎岖蜿蜒的地块变成笔直平坦的农田,贯穿各个项目区的机耕道也已初具规模。

    去年冬天,记者到大济沟村采访时,高补大和村民谈的全是下一步的打算:等土地熟化后,由村委会、合作社牵头,统一规划、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连片种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具的油菜花,发展有机旱作观光农业,打造一批农家院落,把到附近古交二龙山旅游的游客吸引到村里来。

    “现在村里种地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随着这些人逐渐老去、能力逐渐变弱,种地的人越来越少,难种的地自然就被放弃了。”在平定县岔口乡西头岭村党支部书记梁会明看来,农田宜机化改造直接关系着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在西头岭村,除了坡地改平地、小块变大块以外,还增加了100余亩地块间的互联互通,通过开挖回填土壤等工程措施,打通地埂,修建农机耕作进出坡道、完善田间道路,实现相邻地块之间、地块与道路之间衔接顺畅,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地作业的需要。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大量土地被撂荒了。

    在晋南的古县南垣乡祁寨村、在乡宁县光华镇沈家村,在晋东南的阳城县芹池镇原庄村,宜机化改造少的有几百亩,多的上千亩,让千千万万个高补大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已如星星之火,在三晋大地呈现出燎原之势,可以想象,不久之后,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型施肥播种机等很快将会取代微型机驰骋于丘陵山区的田野。

    “山西省适宜宜机化改造的耕地大概1000万亩以上,下一步,计划在全省山区县整体推进。通过逐步实施,到2020年,山西省实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2%,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以上的目标指日可待。”王进仁说。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3-30/9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