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决不让边疆民族地区困难群众掉队

网友投稿  2019-03-26  互联网

    本报记者肖克刘久锋

    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是全国贫困地区孜孜不倦的追求。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对云南提出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新定位新要求,高瞻远瞩擘画指引新时代云南发展航向。

    临沧市作为云南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老、少、边、穷”地区,临沧人牢记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新时代脱贫攻坚新担当新作为。

    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全市累计脱贫35.4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81%,贫困村累计退出533个、贫困乡镇累计退出28个……

    2017年,云县脱贫,2018年12月耿马、双江接受省级脱贫攻坚考核评估,2019年2月,临翔、镇康、凤庆、沧源接受省级脱贫攻坚考核评估,永德也将在今年接受考核评估……

    看着临沧市脱贫攻坚年度记忆,一组组的数据彰显着这个西南边疆地区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浩然之志。

    一

    从空中看临沧,源于从昆明到临沧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可以直达,到省会城市500多公里的距离开车要近9个小时的时间。从空中看临沧,让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苍茫的大山蓊蓊郁郁,65.55%的森林覆盖率让我们感到惊讶。

    青山绿水如何不再是穷山恶水,如何转化成金山银山,如何让大山的群众不再端着“金饭碗”喊穷,临沧的决策者们在思考,在探索……

    “紧盯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集中力量从最关键的、最要紧的事情做起,补上最短的短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说,“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脱贫攻坚最难的就是要解决贫困群众“怕这怕那不怕穷”问题。临沧在全市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信心,克服等靠要思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开展“菜单式”“订单式”“绿色证书式”培训,逐步把贫困群众培育成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开辟贫困农户脱贫增收新路径。

    “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异地扶贫搬迁,现在我们一家还要住在木头做的房子里呢?现在想想,好像是在做梦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60多岁的刘子保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不停地给记者说着搬出来后生活的变化。

    沧源自治县翁丁村的村民每天都参与到旅游接待中,政府在离寨子不远的地方修建了115栋住房,村民原来居住的茅草房变成了稀缺的旅游资源,每天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村委会主任肖文军告诉记者,村民将老房子租给旅游公司作为旅游资源,每年可获得1万多元的租金,村民参与民族歌舞表演,每场每人可获得15元的收入,这样算下来,脱贫肯定没有问题。

    “我们现在想的是小康,让翁丁的村民尽快富起来!”肖文军说。

    (上接第一版)

    二

    海拔600米以下种蔬菜,600米-800米种橡胶,800米-1400米种澳洲坚果、咖啡,1600米以上种核桃,这样的立体种植让村民获益颇丰。在镇康县军赛乡,当地农业服务中心根据地形特点,探索了立体种植模式,不仅解决收入的问题,还为青山绿水贡献不少。

    千方百计上产业,是许多贫困县的共识。“坚持把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支撑之一,着力提升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优势,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同频共振、互促互进的新路子。”临沧市副市长赵贵祥说。

    搭上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便车”,临沧市永德县大雪山乡大宗箐蚂蝗箐村34户农民种起了坚果,他们不仅告别了贫困,还实现了小康。18年前他们住的是木片房,现在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甚至开上了小汽车。

    坚果产业覆盖了临沧8县(区)71个乡镇、564个村、17万种植户。据统计,2018年,全市挂果面积26.1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6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多户、15万人实现脱贫。

    清晨,山间雾气缭绕,置身凤翔街道办中山村千亩竹海静静漫步,竹叶清香令人心旷神怡。百余年来,村民人靠竹吃竹,筲箕、簸箕、背篓等竹编品远近闻名。在近800平方米的竹艺馆内,村民陈英秀和几个村民正向从四川聘请的“竹编”非遗传承人黄继忠“取经”。经过两个月的培训,陈英秀已能熟练编制果盘、花篮。

    竹艺馆这两天接了1500件商品的订单,陈英秀边学边做。她说:“编一个30块钱,我一天能编5个。在家编,还不耽误照看我家那口子。”

    让老百姓自主决定发展方式,形成了产业发展共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了群众力量。

    云县爱华镇大树村围绕“手撕鸡”,组织50多户贫困户发展林下养殖山地黑肉鸡,每年可分红1000多元。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借助“冰岛茶”品牌效应,累计发展茶叶10.39万亩,带动贫困人口人均每年增收1400元以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则重点发展蔗糖产业,带动蔗农提升40万亩甘蔗种植水平,使3488户贫困户人均增收5200多元。

    产业不同、模式各异,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最大程度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如今的临沧,已经种植了800万亩核桃、142万亩茶园、227万亩澳洲坚果、130万亩甘蔗、62万亩咖啡,让临沧在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中独树一帜。

    边民的脱贫致富不仅关系到同步小康实现进程,更关系到国家对外的形象。走进地处滇西南边陲中缅边境的临沧市孟定镇孟定清水河口岸,只见国门威耸,约10米长的桥架在清水河上,对面就是缅甸。清水河村村委会主任字国朝介绍,为满足边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开拓民间消费市场、增加边民收入、尽早脱贫致富,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专门推出边贸互市“8000元内金额免税”等优惠政策,深受好评。

    三

    临沧的脱贫攻坚实践,成为我国扶贫事业的一个微缩模型,这里实践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记载着在扶贫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与挫折,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先行先试的探索和具有借鉴性、启发性的创新。

    据统计,临沧市36名厅级领导全部挂包到村,选派了600支扶贫工作队、2102名队员驻村帮扶,组织968个部门(单位)定点帮扶、34165名干部挂钩帮扶。通过脱贫攻坚的洗礼,一大批讲政治、善作为、敢担当、能攻坚克难的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干部下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厚植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仅贫困人口受了益,所有农民都一起共享了这些成果。

    在临沧的脱贫实践中,始终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上海市崇明区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临沧的地区,挂包单位“真情实意、真抓实干、真金白银”推进对口帮扶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机制不断创新,形成了“政府援助、人才支持、企业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改善了临沧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临沧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与群众的关系更紧密,干部动起来更明显、群众得实惠。通过脱贫攻坚,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转变,工作能力有了提升,精准意识、大数据分析管理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走向精细化管理,很多平时不发生、不显现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各种问题及时消灭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提升了基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边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边疆人民心向党中央,对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广大群众在知党恩中增脱贫信心,在感党恩中寻致富道路,激发了群众主动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

    通过发挥扶贫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作用,乡风民风更加文明。广大贫困群众树立了劳动致富光荣、等靠要懒惰可耻的观念,把事事求诸于人转为事事先求诸于己,通过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真正调动了群众内生动力,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这首广为传唱的《阿瓦人们唱新歌》昭示着临沧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幸福!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3-26/92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