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险峰张仁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我们要按照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把落实‘四个优先’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激活农村要素,改善农村环境,补齐县域经济短板,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沈阳市市长姜有为表示,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沈阳乡村建成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最大限度把优秀干部向基层倾斜。让乡村不仅有人可用,还要用好用精。”姜有为向记者介绍。2018年3月,沈阳市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从市直单位择优选派了282名干部到乡镇、村担任“第一书记”。今年对选派期间表现特别突出且符合任职条件的23名“第一书记”,由组织部门向选派单位发函建议优先提拔使用,并鼓励选派干部在派驻地的乡镇(街道)任职,扎根“三农”工作。同时,沈阳市着眼于推动人才振兴,还实施了“盛京农村人才”引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培养造就更多的乡土人才。
“想入党到乡村,想提拔到一线。”已成为沈阳新民市广大干部的共识。记者了解到,年初以来,新民市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提拔重用了53名乡镇干部,28名乡镇干部调整到市直重要岗位和部门。同时从新民市直部门选派2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担任乡镇副职,调整补充一批驻村“第一书记”,优中选优储备充足的村级后备力量,吸引优秀年轻干部和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建功立业。
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沈阳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加快打造‘飞地经济’。”姜有为向记者介绍,沈阳探索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就是要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快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比如法库县是沈阳的远郊县,利用它的土地资源优势与沈阳的老城区如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等达成“飞地经济”一体化合作协议,实现资源互补、收益共享。
围绕强县富民,沈阳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各区、县(市)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强化区域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市里明确提出,对县域重点项目在新增用地指标上予以倾斜,并优先保障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建设。截至目前,“一区一市两县”洽谈推进“飞地经济”项目81个,项目计划投资总计257.31亿元。
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记者从沈阳市财政局获悉,2018年全市财政“三农”投入资金123.06亿元,较2017年增长5.14%,其中共投入扶贫攻坚资金8.68亿元。该市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安排1亿元资金支持设立沈阳市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新增安排县域发展专项资金两亿元,保障县域政策落实到位;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三年实施方案,农村电商主体在2018年当年发展到532家增长1.7倍。此外,今年要推广农村电商“法库模式”,农村电商主体突破1000家。
沈阳市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截至2018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为1351.1亿元,占全市信贷余额总量的9.06%,同比增加154.9亿元,同比增长12.95%。
“今年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筹措资金,归并涉农专项资金,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扩大县级自主权,助力乡村振兴。”姜有为向记者介绍了沈阳将探索农业多元化融资模式,如发起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田园综合体、绿色环保、农产品加工及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领域项目。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设立“融保通”支农金融产品,为涉农中小企业以及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需求。
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沈阳对此怎么做?姜有为告诉记者,沈阳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医疗、养老、救助等方面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安排,沈阳今年将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新建改造21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完善3个乡镇、18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村屯河道整治,新建改造12.5万人饮水安全设施。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实施224个村庄美化亮化绿化,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村内道路1000公里。
姜有为表示,沈阳要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坚持“四个优先”推进沈阳都市农业的发展。今年沈阳坚持绿色高效导向,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持续培育沈阳大米、寒富苹果等农业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加快建设“生产+加工+科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乡村旅游成线成网,打造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