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湛江农垦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红江橙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在采收。资料图
编者按:打破归口管理,由省政府牵头建立由农业、国土、财政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机制创新鼓励支持各类主体参与投资……广东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集中统筹各类资源,创新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产业兴旺新格局。
本报记者郑可欢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脐橙产业园的NFC鲜榨橙汁生产车间,清洗过的脐橙整齐通过运输带传输,进入物理压榨系统压榨出汁。“这种鲜榨橙汁口感鲜甜,在全国率先攻克了去苦、除涩的深加工难题。”车间负责人介绍说。在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来自全省农业部门和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相关负责人近200人共同参观了平远县脐橙产业园无毒苗繁育基地、大型NFC鲜榨橙汁生产线、文旅休闲区等项目,并就梅州脐橙产业“基地+加工+营销+旅游”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进行研讨。
这是广东省热火朝天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一幕。去年年初,广东省启动实施以丝苗米、优质蔬菜、岭南水果、花卉、南药、茶叶、优质旱粮、食用菌、生猪、家禽、水产、油茶、剑麻等为特色主导产业的产业园建设活动,提出“一年全面启动、两年初见成效、三年较成体系”的目标要求,省级财政计划3年总投入75亿元,到2020年创建1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最终形成“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产业兴旺新格局。
“这样的投入规模和建设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产业园区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张国杭说。据了解,无论是从资金的投入,产业的种类、参与的地区来看,广东去年以来开展的产业园区建设规模都是空前的。广东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如此大手笔、高规格地投入,是基于什么样的现状和期待,在具体推进中又有哪些创新之处呢?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采访。
目标:
补齐农业产业链条短板
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松口镇的大黄村,在去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火了一把。作为丰收节6个分会场之一,梅州市在大黄村打造了一个集产品种植、仓储、物流、展示、交易、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文旅结合丰收广场。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丰收广场吸引了20多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观光,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然而在几年前,这一切还是不可想象的。
大黄村是金柚种植专业村,种植金柚历史已久。然而由于农民个体种植规模小,标准不一,种植出来的金柚在市场上并无议价能力,更谈不上让农民增收致富,大黄村的经济水平也一直没有起色。变化始于2015年成立的梅县金柚产业园。以产业园为依托,大黄村聚集了20多家本地和珠三角的金柚种植合作社,调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逐渐从金柚“大村”发展成现在的金柚“重镇”,并以园带三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柚园”变公园。
从粤北的清远鸡和茶叶,到粤东的金柚、青梅,再到粤西的荔枝、龙眼、红江橙,广东的特色农业资源版图辽阔,农业禀赋突出。然而正如几年前的大黄村,许多村镇的特色农产品仅靠个体农户的单打独斗并不能形成气候。一份可以佐证的数据是,广东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60%,低于全国65%的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例为2.48∶1,低于浙江的3.15∶1及江苏的2.81∶1。农业大而不强,农业产业链条短成为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掣肘。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平台和载体支撑,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就是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在广东,以园区为载体推动农业增效,已有先行探索的成功经验。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陈皮种植户们,就比大黄村的村民们更早尝到了工业化思维改写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甜头。新会种柑取皮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然而由于种植和加工方式落后,十几年前新会陈皮产业的产值还不足300万元。近年来,新会以创建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打通现代先进生产力进入农业的通道,形成了由单纯的农业生产向生态、生活、文化功能全面拓展的全产业链开发态势,2017年新会陈皮全产业产值达60亿元,品牌价值达57.28亿元,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中药材类第二。
实践:
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
去年3月份,广东省召开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场会议,部署启动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拉开了“百园争鸣”的舞台大幕。
“这次产业园创建的推进层次比以往都高,也显示了广东以产业园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张国杭介绍道,有别于以往农业产业园都是归口到农业部门管理,这次的产业园创建工作由省政府牵头,组成了有农业、国土、财政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集中资源统筹协助产业园的建设。
在资金投入上,广东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气魄。根据部署,2018年、2019年、2020年广东省每年将建设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年累计建设150个,总投入要达75亿元。而在此前的2013年~2017年四年间,广东省在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总投入也不过11亿元。截至目前,广东2018年创建的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均获得50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
“以前在产业园的布局上面会优先考虑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地方,这次财政补贴配给到位,可以说是全面开花,在作物种类和种植区域上全省推进,届时150个园区将覆盖到全省各个地市,这也是解决广东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粤东西北振兴的有力抓手之一。”张国杭说。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求,这次产业园创建活动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支持大型农业企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实施主体投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产业园建设,并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以补助资金拨付为例,以往的财政补贴资金是从省到市到县,一级级往下拨付,再由县一级视产业园开工情况给付。然而这次每个产业园得到的5000万元省级财政补贴,是由省财政直接拨付到县一级,再由县财政拨付给预算方案得到审批通过的实施主体,也即企业主体。“这次产业园创建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对实施主体寄予了厚望,所以从制度设计上也给了县一级充分的自主权。”张国杭表示。
落脚点: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探索农民持续增收新机制的重要平台,产业园建设的落脚,在于“姓民”、“为民”。根据广东省《2018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产业园实施主体要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的联结机制,产业园内农民收入要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5%以上。
如何联农带农,成为园区实施主体和当地农户最为关心的话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那些在当地种植规模较大和种植历史较为悠久的产业,更容易建立起带动农民增收的紧密机制。”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产业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虽然创建活动开展还不到一年,但大多有产业基础的园区已经在探索创新“联农带农”的机制。
广东罗定肉桂产业园是广东省今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罗定素来有种植南药的传统,全市种植南药面积近50万亩。借着入选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契机,罗定构建了“产业联盟+专业合作联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整个机制以合作联社和合作社为纽带,联结企业和农户两端。具体以镇街为“树干”,分片建立10个镇级专业合作联社;以连片种植自然村为“树枝”,发展100个以上村级专业合作社;通过镇级合作联社,联结以15家企业为成员组建的产业联盟这片“土壤”;通过村级合作社,带动千家万户这一团团“绿叶”,构建了“大企业牵手小农户”格局。根据规划,这样的“树状”联结机制预计能带动10万多户桂农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