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付伟
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眼中,这一明确有力的顶层设计,是她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提升层次、保障生均拨款的建议》提案最为响亮的一声回音。
春节过后,又一轮招工大潮正在珠三角多地澎湃涌动。在这块制造业高度集中的发展热土上,一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与内核的转型升级正在加速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在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改造着珠三角“世界工厂”的面貌与气质。与之相伴随的,是就业市场的悄然变化。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高学历与高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正在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我们虽然搞了‘机器换人’,但不等于不要人,对既懂信息技术又会机械操作人才的需求反而更加强烈。”广州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
我国新增就业人口中,60%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许玲看来,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同向同步,职业教育也必须来一场结构性变革。在提案中,她建议从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两方面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由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联合开展技能型、应用型四年制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同时参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全额生均拨款制度。
“培养职业教育人才,不光要考虑到眼前就业问题,还要同步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这样才能具备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后劲。”许玲表示。让她颇感欣慰的是,2018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按下快进键,一系列放眼长远、精准点穴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其中不少与其提案建议实现共振。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派出32个核查组,对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履行教育职责进行督促检查,将“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列为重要评价指标;同时,中央财政对提高生均拨款水平、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的省份将给予综合奖补。
对于许玲来说,过去一年,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供给不仅雨露充足、落地有声,滚滚春雷更真真切切回响在了自己身边。作为职业教育师资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南方重镇,去年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在许玲看来,一字之变,折射的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和模式的质的跃升。教育部在对许玲提案的回复中,也提出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变,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重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意味着,未来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技能型人才将通过职业教育的熔炉被锻造出来,成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