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砚才本报记者杨志华孟德才
“进门递杯水,坐下看看报。一张明白表,咋办都知道。群众先说话,干部后面等。群众坐着说,干部站着听。”这是近日记者在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原陵县)信访大厅采访时,听到老百姓编的顺口溜。
信访大厅门口,悬挂着2011年10月2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农民日报报道的重要批示:“山东省陵县在信访工作中有创新举措,把信访大厅建在县委大院是亲民之举,也体现执政为民之意。做法颇有新意,值得研究借鉴。”
陵城区委书记马常春告诉记者,陵城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批示精神,以把信访大厅建在县(区)委大院为起点,通过干部下访、党员寻访把区委大院“搬”到群众身边,并积极探索“1+N”基层治理模式,以“民生+”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不动摇,创造性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推动群众工作打开新局面,全区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近5年来,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2.6%;案件一次性结服率82%以上,群众满意率95%以上;信访问题及时就地解决率在2018年更是达到了85.4%;信访工作连续多年全市排名第一,陵城区被表彰为山东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功能全面升级,信访大厅变身“普法大厅”“亲民大厅”,“大信访”格局初显
地处鲁西北平原的陵城区(2014年撤县设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随着社会转型、矛盾交错、利益多元,陵城区信访形势一度比较严峻。区委领导班子研究后认为:矛盾不出区,区委是关键。群众有问题找上来,不能冷漠地拒之门外,而是应当主动迎出来,让群众感到区委就是自己的家。
为方便群众上访、干部接访,2009年,陵县在县委大院内建起2000平方米的信访大厅。县委大院门口不设岗、不登记,群众和机关干部一样,可以随便出入,有话随时来说,有事随时来办,有理随便讲、有怨随便诉。
在陵城区信访大厅公开栏窗口,一项制度格外显眼:每天1名区领导值班接访,每月10日,4名区领导集体公开接访,每月8日区级领导干部参加所包乡镇的公开接访。如今这已经成为陵城区信访工作雷打不动的一条铁律。
2017年1月10日,受雇于安邦冷暖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的农民工周世军顶着寒风走进陵城区信访大厅。他向工作人员反映了自己和50名同事3个月近40万元工资被拖欠的事情,希望区领导能帮忙找到失联的老板讨回欠款。
当天接访的正是刚到陵城区任职不到一个月的马常春。得知这一情况后,马常春立即派人把相关部门负责人叫了过来。按照以前惯例,一般是局长们先进门陈述情况,再由信访群众反映问题。如果情况复杂,信访群众在门口一等就是大半天。
“信访大厅是干群交流沟通的平台。群众是信访主体,我们主要是听他们的意见。再说,干部先说容易先入为主。”马常春决定,从今以后,信访大厅这一惯例要改一改,让群众先说,局长们稍后再讲;让群众坐着说,局长们站着听。这一转变,让信访群众倍感温暖。
时代在不断发展,信访大厅的功能也在不断升级。信访的流程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在陵城区,一种多部门联合发力的“大信访”格局正在悄然形成。陵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登福介绍,在陵城信访大厅,人民来访接待中心与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合署办公,与此同时,纪检、公安、检察、法院、民政、住建、人社、司法及律师等十余个部门骨干力量均在信访大厅设立接待窗口,实行联合接访,“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真正使信访大厅成为解决信访问题的“枢纽站”。
如今的信访大厅,功能更全面了,服务更细心了、态度更真诚了。进门一杯水,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一声问候,化解了心中的怨气和愤怒;一张报纸,在休息和等候中了解天下大事;一张明白表,知晓所有信访流程和接访领导信息。在陵城百姓眼中,它不仅是一个汇集社情民意的“信访大厅”,还是传递法律理念、科学精神的“普法大厅”,更是暖民心、解民意的“亲民大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1+N”模式,创新综合治理的方式方法
一项数据表明,98%的信访问题完全可以在县(区)一级得到解决。如何推动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实现矛盾不出区?陵城区创新方法,构建“1+N”基层治理模式:“1”是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群众路线,“N”代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各种综合治理方式方法。
2000多名调解员化解纠纷“面对面”。近年来,陵城区通过选举和聘任,把一大批责任心强、有能力的区、乡两级首席人民调解员充实到基层一线,努力做到矛盾问题早防范、早消化、早处理。截至目前,全区调解员达2144人,基本实现乡村社区全覆盖。
20条政务热线解决问题“不掉线”。2017年以来,陵城区对8312345热线受理平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将以前的20条政务热线整合到一起,24小时受理市民咨询、求助、建议、投诉等合理诉求,无法当场答复的,将事项分流至各镇街和区直部门,由他们限期办理、电话答复,实现了群众诉求闭环处理。
980个网格服务群众“零距离”。近年来,陵城区在城市社区、条件成熟的农村社区和行政村设立基本网格,人口较多的划分子网格;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等设立独立网格。网格员每天对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方面信息进行重点收集,遇到能解决的矛盾,就地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汇总上报。“不要小看网格化管理,它从源头消除了信访的苗头。”陵城区陵城镇司法所所长宋善金对记者说。
5个法庭打造诉访调解“缓冲带”。陵城区创新打造了诉访调判衔接机制,法庭与当地党委、政府共建诉调互动中心,不但能对当事人进行诉前劝导、调解,还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陵城区还构建了以法庭为中心,以便民服务站、巡回审判点、联络员为辅的“庭、站、点、员”四位一体便民诉讼网络,实现“走进一个厅,事务全办清”。
民有所求,我有所应。为更好地联系群众,陵城区建立了“三包一联”工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进千村、入万户、察民情、解民忧”活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倾听民意、化解矛盾、办理实事,有效减少了农村信访问题的发生。对此,群众亲切称之为“把区委大院‘搬’到了群众身边”。
群众盼什么我们干什么,各条战线围绕民生“转”,托起群众满满幸福感
“信访产生是社会矛盾滞后的表现。正因为小矛盾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及时被化解,才产生了信访。”陵城区信访局局长杜良学认为,要彻底解决信访问题,根本在于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要充分运用行政、民事、教育等手段,不断提升现代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2018年底,一项名为陵城区“群众最满意、最盼望的民生实事”网络投票评选链接在陵城百姓的朋友圈中流转。一项项为陵城百姓津津乐道的民生实事,映照出这座城市朴素的为民情怀。“民生+”也因此成为解读陵城区各项工作的一个关键词。
如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障民生?陵城区的思路是,针对工业总量小、农业效益不高、服务业“弱小散差”、民生领域短板多等问题,坚持将“枫桥经验”本地化,着力构建“民生+”工作模式,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动力源泉和评判标准,各条战线围绕民生“转”,以民生改善引领和助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要知道老百姓想着什么、盼着什么,老百姓期盼什么,我们就先干什么。”在陵城区委书记马常春的工作信条中,群众的需求、群众反映的问题就是党员干部工作的导向。
正是在这样一种工作导向下,财政收入在德州市相对落后的陵城区,每年却能够拿出80%以上的财政收入投资民生项目。这之中,投入的重点是教育。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2017年陵城拿出全区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新建和扩建了74所学校,总建筑面积33.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2万个。宽敞的运动场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书籍丰富的图书馆、明亮的艺术教室,成为每个学校的标准配置。老百姓都说,整个德州市,最好的学校在陵城。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陵城区区长李希岩说,除了教育外,陵城区民生建设在多领域全面推进,效果显著。2017年以来,陵城区投资26.8亿元,启动面积2000亩的棚改工程,拉开了陵城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棚改序幕,要求“拿出最好的地段建设安置房,保证过硬的质量交付成品房”。此外,陵城区通过实施新建、改建医院,农村公路改造,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