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奋起的号子在群山间回荡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1-28  互联网

    本报采访组

    一直以来,置于全国来看,贵州农村是相对落后的。但贵州人民不甘于落后,2018年以来,贵州省委决意通过一场“革命”奋起直追,改变农村经济落后局面!

    去年初,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作为一项主要领导亲自抓的重大战略,一经部署,便在全省引发了一场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的大转变。

    去年末,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认真算好农村产业革命“秋收账”,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将这场革命进行到底。

    一年来,贵州省内一些干部群众对这场革命的必要性曾有过质疑,对其重要性曾认识不足,对个别地市推动产业革命的方式也一度颇有微词。但最终,贵州全省上下凝聚起一股革命者所特有的豪情干劲,采取超常规的举措,紧紧扭住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和基层党建这“八要素”,施行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的“五步工作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尚不足以换来贵州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已经让不少党政干部坚定了夺取农村产业革命最终胜利的信心,让跟着这场革命前行的农民群众尝到了农村产业升级的甜头。

    一年的实践难说成与败。距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革命目标”还相差较远,但贵州干部群众统一了认识,找准了打法,产业转型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初显,打赢这场革命、实现农村奋起的号子已经响彻群山之间。

    贵州“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这一年间,本报采访组赴贵州探访它的由来缘起和整体部署,驻黔记者持续奔走“黔”行,与这场革命中的干部群众一道于青萍之末见风起、看微澜之间大浪成,最终形成了对贵州农村经济产业革命的框架性认识,也获得了一些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性启示,谨以此文记之。

    缘起

    贵州为什么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

    一直以来,贵州农产品身上贴着优质、绿色、特色的标签,颇受市场欢迎;这个山地公园省的乡村景致多姿、文化多彩,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着不错的条件。

    但整体上看,贵州农村产业却并不突出——本就稀少的土地上,主要种的是效益较低的籽粒玉米,经济作物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样样都有一些,样样不成气候;农产品多初加工、粗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业企业实力较弱,带动力不强,国家级龙头企业数仅占全国的2.2%;虽有一批乡村旅游较红火的村,但相较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而言,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

    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在尝试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并取得了一些可贵的成绩,但受制于发展阶段,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让农村产业强起来。

    贵州这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掀起的。尽管现在断言这场革命必将胜利为时过早,但于今来看,它具备了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恰逢其时。

    天下山,聚云贵。在贵州,25度以下坡地即可划为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先天“营养不良”。即便如此,在相当长历史时期里,种粮解决吃饭问题,仍是贵州人既无奈又正确的选择。近些年来,贵州夯实稳粮根基,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为农村产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粮草”。

    贵州乡村交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在过去短短数年中,有了历史性改善。上千公里的隧道总里程、2.4万余座桥梁,穿山跨谷,将天堑变通途,一改乡村交通闭塞颓势。农村电商和大数据产业勃兴,让“云”上的贵州一举从工业经济时代的边缘走到了新经济时代的中心,“与其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农村淘宝”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黔货出山”走上了信息高速路。

    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恰顺其势。

    贵州的环境是多样的。山地和多变的气候带来了生态多样性,将贵州稀缺的耕地资源由平面拉成了立体,产业规模空间随之成几何数增长;各类特色产业在低、中、高山区合理分布,总能找到最适合其生长的一方水土。

    贵州的资源是多元的。万重山中,遍地是宝。以中草药为例,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天麻、太子参、山银花、石斛、刺梨等4800多种中草药将贵州变成了一座“中草药库”。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农村历史上相对封闭落后,工矿企业少,几乎无污染,因而为农产品添了一抹“宝贵的绿”。

    贵州的文化是多彩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百姓民俗交融在一起,让贵州农村的日常变成了有看头、有玩头,看了玩了还有念想的“节目”,将农宅庭院变成看到了就想进来、进来了就想住下、住下了就不想走的“身心安放之所”。

    所有这些优势,一经寓于产业,正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对差异化、高品质农产品的渴求,赶上了城里人对农业农村多功能性的需要,来一场产业革命,将贵州的环境、资源、文化变成竞争力,可谓来得正是时候。

    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恰合民意。

    曾几何时,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贵州人类发展指数仅超过纳米比亚,农民生活深陷贫困泥淖。至2018年初,贵州全省还有近280万贫困人口,占全国的8.86%,贫困发生率达7.7%,比全国水平高4.6个百分点,是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按照脱贫攻坚时间表,2018年贵州要实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超过120万人,退出贫困县16个的目标。同时要在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农村经济向前迈出坚实一步。不来这样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就难以脱贫,脱了贫也容易返贫,无法致富。

    贵州省委干这场革命、全省上下誓要打赢这场革命,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这280万农村贫困群众和2000万农民的脱贫致富梦。

    共识

    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是如何转变的?

    2018年三四月间,贵州一些县乡基层干部几乎整日呆在村里,劝说农民少种一点玉米。而得到的回应却并不理想。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靠玉米为生,很多农民只会种玉米,对省里调减籽粒玉米的政策不理解、不接受,甚至不听不信。

    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是贵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2017年春,贵州曾就调减玉米、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作出专门部署。但这项工作推进得十分缓慢,2016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1110余万亩,2017年全年只减了不足38万亩。 

    贵州省委领导在一次会议上非常严厉地指出,贵州农产品质量好、潜力大,但没有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看着国内大城市市场被其他省农产品占领,有的同志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有的同志置若罔闻、麻木不仁。追根溯源是观念落后,思想不够解放,对脱贫大业没有责任感、紧迫感。

    2018年,贵州将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作为推动农村深刻产业革命的关键一招。省委召开会议决定“拿出最好的土地种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改变种玉米的传统,将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

    能不能把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2018年的春天,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走势。当时来看,形势并不乐观。

    传统往往有着巨大的惯性,改变祖祖辈辈养成的种植习惯,革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树立市场思维、形成市场意识、把握市场规律,并不容易。关键在于,要通过宣传和示范的力量,让干部们、乡亲们发自内心地相信土里不仅能种粮食,还能“长金子”,自觉自愿调整种植结构,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

    “不是不让种玉米,籽粒玉米代表的是低效作物。”“咱们就这些地,种上玉米就种不了更挣钱的东西了。”“要换换脑筋,原来惦记产量,现在得考虑效益。”贵州农业农村系统干部深入到农民群众中间,一遍遍地讲,变着法地劝。

    村干部带头不种籽粒玉米、改种冷凉蔬菜;党政干部力劝自己的亲戚朋友搞起了食用菌;返乡的农民工、大学生自主地选择了特色产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最能打消农民的疑虑,不少农民自觉地跟着调整起来。

    干部给农民算的是经济账,省委给干部们还要算生态账。贵州土壤瘠薄、耕地破碎、水利灌溉条件差,是“镰刀弯”重点调整区域之一,种植用水量大的玉米,实在“划不来”。

    共识一经形成,夺取产业革命胜利的内生力量便凝聚起来了。

    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了。2018年,贵州全省调减玉米785.19万亩,是2017年调减面积的20多倍。腾出来的面积,种上了蔬果药茶菌等高效替代作物,种植面积达666.67万亩。群山环绕的黔南州平塘县,农业人口占比超过9成。2018年4月,记者前去采访时,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调减了18.4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部分乡镇调减率达到80%以上。

    调减玉米,当然不是产业革命的全部,但在调减玉米的过程中,贵州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悄然转变。懒惰麻木、因循守旧、小农经济思想被破除,积极作为、探索求变、融入大市场的观念树立起来,思想统一带来了步调一致。与特色高效产业相配套的发展方式随之而来,乡村产业开始重规模、重标准,农民开始有了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的意识,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干部中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抓实干之风,以较真碰硬的作风保证产业革命不断前进。

    共识的达成,意味着全省上下认识到这是一场绕不过去的革命。但这不代表着顾虑的消除:产业选得准不准?农民会不会干?资金能不能跟上?有没有产量过剩的可能?会不会富了老板、苦了老乡?

    一系列问题,等待答案。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

    打法

    “八要素”是怎么抓的?“五步工作法”是怎样开展的?

    任何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都不可能靠一招一式取得成功,让贵州山区落后的农村改天换地,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是一项从头到脚的系统性工程,从转观念到选产业,从育龙头到强联结,从产得出到卖得好,绝非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这场革命伊始,贵州省委就充分估计到了它的复杂性,定下了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作风转变的总基调。省委主要领导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施工队长”的职责,牢牢把握好贵州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贵州农业农村系统按照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原则,明确了打赢这场革命必须抓住的“八要素”。

    “八要素”中,第一项就是产业选择。它所回答的是“不种玉米种什么”“贵州适合干什么”“在全国市场上,贵州的产业优势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总部基地生产的石斛一直没能通过欧盟GAP(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而贵州基地的产品顺利通过了。”经此一事,贵州济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峰对贵州的生态优势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坚定了立足贵州做大石斛产业的信心。

    山为特色、绿为主色,倚特而立、向绿而行,这是“贵州产”夺取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但由于耕地有限,要把优势真正发挥出来,还要下足绣花功夫。

    为此,贵州省委明确,总体上坡度在15度以下的耕地,主要发展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度-25度坡耕地主要种植蔬菜、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至于玉米,方向是种好种优,不搞一刀切。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28/8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