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京和”情深八千里

网友投稿  2019-01-23  互联网

    本报记者芦晓春

    “看不够于阗舞,诉不尽京和情”。在北京援建的新疆和田文化活动中心,每当有重要客人来访,新玉歌舞团的演员们都会用精湛的舞技、动听的嗓音献上一场精彩的演出,表达和田人民对过上好日子的由衷喜悦、对党中央和北京人民帮助和田脱贫的深切感恩。

    新一轮援疆以来,北京市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援疆扶贫工作,按照市委书记蔡奇提出的“要把对口支援工作当作自己的分内事”的要求,全力确保和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仅2018年,北京援疆资金就达25亿元,帮助当地2.6万名贫困群众摘掉了“穷帽”。

    北京与和田,相距八千里。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两地携手并进,意志如胡杨深扎大漠,情谊超越时空。近日,记者走进和田,感受当地脱贫攻坚的新气象。

    “拔穷根”——强产业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但是在其与和田接壤的洛浦县杭桂镇和佳新村,4万株来自北京平谷的桃树苗初展嫩芽,让这个“生命禁地”多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洛浦县是平谷区的对口协作帮扶对象。2018年,平谷区在洛浦县投资成立3家企业,并流转承包杭桂镇90座温室大棚,利用平谷大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打造洛浦县大桃生产示范区。

    “这里光照质量好、昼夜温差大,全年降水量不超过35毫升,冬天很少阴天,这样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发展设施农业。”在和佳新村的一个设施大棚里,援疆干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专家张锐告诉记者。

    据洛浦县委副书记徐申男介绍,大桃示范区建成后,不仅将促进洛浦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可通过就业带动当地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和佳新村的贫困户热依汗古丽·木吉比丁说:“在这里每月可挣到2100元,还能学到种桃的技术,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产业扶贫“准”字当头。近年来,北京援疆坚持精准方略,紧密结合和田实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强产业、促就业,着力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洛浦县大桃生产示范区是一个生动实践,也是一个缩影。

    ——紧抓产业升级的“牛鼻子”。将发展二产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吸纳就业促进增收脱贫的主渠道,大力支持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近3年来,北京投入产业扶贫资金9.5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43万平方米。

    ——着力做好“引进来”的文章。克服和田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优惠政策不突出等招商引资不利因素,统筹北京资源,挖掘当地需求,实施精准对接。目前,已落地劳动力密集型企业80家,协议投资96.7亿元,吸纳就业2万余人。

    ——千方百计啃下就业“硬骨头”。着眼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在贫困乡村设置保洁、保安、护林、护路等公益性岗位,直接带动千余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设立贫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资金,推动5万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疆内外转移就业。

    “传帮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1月5日上午,17名北京援疆医生组成的义诊医疗队来到了浦洛县多鲁乡色日克村,村民们在村委大院排着长队,宁静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北京医生,亚克西!”在家门口免费体验了“北京医术”的村民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和田,因为缺医少药,村民们小病拖成大病,导致因病致贫或返贫的现象多发。北京专家义诊队一方面可以治病,另一方面帮助当地村民改变观念,十分受当地群众欢迎。像这样的义诊,已经有30多次,惠及不少边远乡村。

    然而,仅靠义诊远不能满足和田人民的就医需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为和田带出一批人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援疆医疗队。”北京世纪坛医院泌尿外科、挂职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达表示。

    如今,做好“传帮带”是每一名北京援疆医生的重要职责。来自北京小汤山医院的王玉良是第九批援疆医生,一年来,他不仅帮助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成立了康复科,而且带出了3名徒弟。“现在他们都能独立开展康复治疗了,我非常高兴,也很有成就感。”即将结束援疆期的他,感慨万千。

    为做好“传帮带”,除了人员支援外,北京还着力做好硬件保障。近3年,北京投入资金4亿多元,新建13所医院及相关附属设施,为10所医院配备现代化医疗设备,实施24个乡镇医院达标建设,新增床位3000余个。2018年,来自北京市29家医院的57名援疆医生参与和指导完成各类手术近千例,填补66项当地医疗技术空白,受援地医疗卫生事业获得整体提升,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大为减少。

    “强少年”——用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1月3日,发音清晰、语调激昂诵读《少年中国说》之声回响在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的上空,朗诵者是学校民族班的学生们。

    长期以来,由于和田当地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较低,极大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扶贫先扶智,北京市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和田贫困代际传递的长远之策。

    据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的校长刘全华介绍,该小学是北京投资1.4亿元援建,并由海淀区派出优秀校长和教师团队“组团式”援教。

    建学校、强师资、增补助,北京教育援疆力度空前。“十三五”以来,北京已累计安排援疆资金16亿元,建设各类学校及附属设施34所,农村幼儿园107所,为64所学校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拿出1亿元,从中西部地区招聘大学生支教志愿者,2018年已到位5622名,有力填补了当地国语教师缺口;拿出1082万元,资助在内地就读的和田贫困大学生,确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失学。

    教育重在启迪智慧、浸润心灵。“让孩子有见识、有眼界、有梦想,有时候比教学更重要。”来自北京市西城区回民学校、现在昆玉市224团中学教高三数学的唐梅说,作为一名从新疆克拉玛依读书一路到北京工作的教师,她深刻体会到贫穷和信息闭塞对人的影响。“我申请二次援疆,作为一个窗口和镜子,就是要让更多孩子看到美好和幸福通过奋斗是可以实现的。”

    “有困难不怕,可以努力学。”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三年级学生谢伊代·克哈尔来自来自乡下,她说因为语言上的障碍起初听课难度有点大,在老师的耐心帮助和鼓励下,现在一首《水调歌头》可倒背如流。

    脱贫攻坚路上,片刻不能停歇。相信在北京市持续的支援下,和田将会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田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23/8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