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啥是佩奇》:这样的农村并非杜撰

网友投稿  2019-01-23  互联网

    孟德才

    “啥是佩奇”在短片中是一个笑中带泪的温情故事,但在现实中却是农村老人与外界存在文化鸿沟的集中体现。只有停下来,回过头,去观照留守在信息孤岛上的人群,并及时点亮“启蒙”之光,才能有效打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群之间的信息鸿沟,实现文化和情感的双重破壁。

    一夜之间,一部名为《啥是佩奇》的电影预告片在朋友圈刷了屏。片子主要讲述了一位农村老爷爷,为了满足孙子“想要佩奇”的愿望,千方百计找人帮忙,费尽周折为孙子准备新年礼物的故事。短片赢得广泛好评,有网友更是宣称:“这是2019年最好广告,没有之一,不接受反驳。”

    《啥是佩奇》的快速走红,让很多人意外,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部略带土气的小短片能火?火爆的背后,给我们哪些启发?

    一个事物的蹿红,虽有诸多偶然因素,但归根结底在其本身。应该说,这是一部笑中带泪的作品,一部流行文化与社会现实,尤其是农村现实结合的较为紧密的作品。它的走红,至少有三方面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是轻松+愉快的外表。当今时代是轻文化流行的快时代,很多深沉、凝重、宏大的表达必须要借助轻松、活泼、精炼的形式来表现。《啥是佩奇》的幽默主要体现在爷爷对“啥是佩奇”答案的找寻上,利用我们对佩奇的“全知”视角和爷爷的“未知”视角之间的落差来制造笑点。此外,短小劲道的台词和朴实无华的表演,也为短片增加不少笑点。尤其是结尾爷爷明白真相后的恍然大悟,“他爹是猪,他娘是猪,他全家都是猪,一窝猪。”瞬间让人捧腹。

    二是感动+有爱的内核。幽默、好玩、有趣是一部作品能否快速引人注意、使人持续看完的关键,但是否抓住了观众、读者的心,能否促人分享、推荐,则主要看作品当中有没有强烈充沛的情感力量。《啥是佩奇》一个突出的情感内核是对“家”“亲情”“团圆”的全情投入与无限期盼。也正因如此,我们在观看短片之时,能够立即想起自己身在老家的亲人。越是朴素的爱与感动,越容易击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无怪乎很多网友看过直呼“想家了”“想爷爷了”。

    三是天然携带的话题属性。除了有笑点,有泪点,一部引发全民关注的传媒产品,必然具有充分的话题讨论空间。《啥是佩奇》并非是一个囿于二次元受众群体的小圈子产品,而是充分与中国社会现实交融,其中涉及城乡差距、文化鸿沟、留守老人、过年返乡等诸多社会热点话题,每一个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这一短片,人们在获得浅层次的生理反应(笑点泪点)、中间层次的情感体验(思念亲人)之后,还将向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延伸。

    可以说,在“注意力是稀缺经济”的互联网时代,任何一部作品的走红、火爆都并非毫无缘由,它一定是以一种恰到好处的形式出现,并有效切中了大众的心理情感结构,引发了对某一、某些话题的广泛探讨。

    回到这部短片所涉及的城乡差距和文化鸿沟议题,有人认为短片夸大了城乡差距,其实很多地区农民大都用上了智能手机,不至于费了那么大波折,还不知道“啥是佩奇”。还有评论文章指出,《啥是佩奇》是一场城市精英主义对乡村的虚假想象,它假设农村中已经没有“稍微年轻的人”,到处都是牲畜、柴火、炊烟和老年人,它使得村庄与城乡完全“隔绝”起来,没有互动和交流,这样的乡村不仅不具有普遍性,显然也不符合现实。

    应该说,短片这种处理确有不当之处,与当前农村现实也有脱节,但尚在可接受范围内,上面的一些设定是为了构建戏剧张力,达到某种叙事效果,无可厚非。短片虽然对某些细节的呈现有偏差,但其紧紧抓住的一个焦点问题却是毋庸置疑、不容回避的事实:在现代化、信息化大潮快速席卷每一阶层、每一年龄段人群之时,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老人留守在信息的孤岛上。

    尽管智能手机已经很普及了,但这些农村老人或出于节省或出于习惯等原因,仍选择使用功能简单、早已被时代淘汰的平板手机。面对各种新鲜事物、网络文化、前卫理念的不断冲击、渗透和包围,大多数农村老人在理解接受层面,毕竟不如年轻一代更有动力和活力,于是势必会产生某种隔膜和不适应,这时,我们就应该对这些农村老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帮助和“启蒙”。

    “啥是佩奇”在短片中是一个笑中带泪的温情故事,但在现实中却是农村老人与外界存在文化鸿沟的集中体现。我们希望,当全社会都在努力追赶时代,向前看、向前走时,总有一批人愿意等一等、拉一拉落在后面的人,尤其很容易被忽视的农村老人这一群体。只有停下来,回过头,去观照留守在信息孤岛上的人群,并及时点亮“启蒙”之光,才能有效打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群之间的信息鸿沟,实现文化和情感的双重破壁。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23/8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