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路从这里延伸

网友投稿  2019-01-16  互联网

    本报记者杨久栋李飞李纯

    用以指引一个大国跨时代发展的深刻思想,必定在实践中反复锤炼而得。坚定不移走一条特色之路的战略定力,必因经受住历史检验而强。

    我们沿着几条重要的思想脉路回溯而上,并以一县的实践为尺考量之——思想引领实践、实践丰富思想的互动关系,似强劲的脉搏一般,触之即有明显感受。

    展开一幅浙江地图,十字对折之后,中心点所在之处,是一个名为磐安的县,这里因此得名“浙江之心”。

    2003年6月和2006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先后两次来到磐安调研座谈,并对磐安在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实施生态富县战略、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磐安10多年的发展航程点亮了思想灯塔。

    于今,当我们试图在浙江找寻县域全面发展的思想源泉和实践路径时,“浙江之心”磐安无疑是一扇窗、一把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磐安从保护一座古茶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大踏步地迈上了——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2018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浙江不少市县干部看来,这样的重要表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之源——传承与发展。

    磐安人是从一座古茶场出发,走上这条道路的。

    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的茶场山下,有一处白墙黛瓦的四合院。这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玉山古茶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块活化石。古茶场里有茶神许逊的传说,有旧时傕茶的法令、斗茶的规矩,也有浙江茶文化的展览展示。记者在这里走上一圈,听一次讲解,收获的是一份对茶文化的新知。

    造访者很难想到,这座古茶场曾经院落荒芜、屋舍残破,甚至当时浙江省委调研组一行,要在茶场一个破着大洞的老房子里座谈研究保护措施。

    古茶场的房子倒了,文化也就随之而“倒”了。必须保护好,并在保护中开发好古茶场,在开发中弘扬茶文化。为此,浙江省政府专项拨款500万元,要求对古茶场完成抢救性修缮,让“赶茶场”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农耕活动再焕勃勃生机。

    玉山古茶场重新年轻起来,十里八乡的村民恢复了一年两次赶茶场聚会——春社、秋社。他们演社戏、迎大旗、舞龙灯等,祈风调雨顺,庆五谷丰收。“赶茶场”也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从这时开始,磐安开启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征程——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鼓励旅游特色村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基地,对每场节目8个以上或时长1小时以上的,给予5000元补助,对具有市级以上影响力的文化娱乐和民俗节庆活动,给予3万-10万元的补助。

    玉山古茶场,连同周边村庄,一起变了模样。

    2009年,马塘村民周美良一家在茶场前的老街开了一家“美良特产店”,制售磐安土特产品,现在日均能有1500元以上的收入。变化从何而来,他和马塘村民心里“清楚得很”。

    磐安炼火、寿龟奉茶、赶茶场、树龙虎大旗等一大批民俗文化活动焕发新生,从无人问津、濒临失传到走上舞台、满堂喝彩,由一年中只在特定节日演出变成日常表演的节目。

    身心两安,自在磐安。在江浙县区中,山川壮丽者有之,乡村秀美者有之,而磐安乡村旅游火爆异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磐安乡村“有文化”。游客来此不仅住民宿、吃土菜,而且可以在山水田园之中体悟当地的人文风情。

    尖山镇陈界村依靠紧邻景区的优势发展民宿经济,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如同城市的一个小区,少了许多乡村的味道。不少游客甚至抱怨:“白天游景区乐得欢,夜晚无活动闷得慌。”

    陈界村通过常态化引进“非遗一台戏”,化解了这一尴尬。每天晚上在村里文化礼堂里,《花头台》《纺棉花》《铜钿鞭》等1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轮番上演,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场珍贵的乡土记忆,让陈界村成了“走过了,忘不了,留得下,还想来”的地方。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利用,让磐安乡村旅游实现了质的提升。许多外地游客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可以纵览水下孔、十八涡、舞龙峡的山水美景,可以领略玉山古茶场、横路古村的悠远古韵,可以感受榉溪村南孔的历史厚重,还可以聆听养生专家的讲座、品尝地道磐安药膳……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恢复生态环境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磐安走了一条——

    生态文明永续发展之路

    放眼数千年中华民族史,从未有一个时期对“绿水青山”如此珍视;纵观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也罕见一个发展中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如此重视。

    作为雁荡山、会稽群山发脉处,钱塘、曹娥诸水发源地,磐安肩负着“护浙中一方净土、送下游四江清水”的重任。这颗心脏能否“绿色跃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浙江之躯干”是否能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磐安,与当时浙江不少县区一样,为了摆脱贫困,曾无奈地毁林种地、开山索矿。虽换来了一定发展,但不少乡村的“墨林”变成了“没林”,山头变成了“光头”,溪流变成了“浊流”,区域发展走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

    2000年,磐安跻身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意味着,世纪之交的磐安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发展”“生态不能当饭吃、换不来GDP、鼓不了钱袋子”……一时间,“走哪条路”让磐安县委、县政府左右为难。

    生态好不仅可以富县,更可以让老百姓很富,而且是很高境界的富——彼时,浙江省委以这一生态财富观引领绿色发展。新发展理念拨云见日,磐安干部群众看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互促共赢、“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美好未来,“路的选择”问题迎刃而解。

    磐安全县上下很快统一了认识: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经济转型,以经济转型发展推进生态优化升级,开启了磐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高效的磐安人随即行动起来——强定力、理思路、明举措,成立县生态工作办公室,编制“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问责制,全面落实项目建设环境准入制,坚定地走上了生态富县之路。

    这是一条新发展理念引导下的转型之路,它以重新审视县域范围内的资源环境为起点,朝着将绿色变成经济发展底色的方向延伸开来。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也成为了“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

    10余年来,磐安和全省其他市县一道,沿着这条生态文明永续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呵护绿水青山的信念从不曾动摇,落实生态富县发展的战略从未懈怠,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

    “浙江之心”山河蝶变——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将93万亩山林划定为禁止采伐的生态公益林,推进小城镇整治和美丽庭院建设。

    绿色产业激活磐安——发展现代特色山地农业,打造中药材、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经济林和生态畜牧业六大主导产业;推进全域景区化、村庄景观化,将休闲养生旅游上升为“一号产业”;引进绿色低碳工业,形成中医药健康、新能源材料等产业集群。

    绿水青山,磐安守住了。如今,磐安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80%,出境水质100%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空气好到能卖钱,仅2017年就售出25万瓶空气罐头,销售收入逾500万元。

    金山银山,磐安铸成了。与转型伊始的2002年相比,截至2017年,磐安GDP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达12.6%,远高于全省7.9%的平均增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游历磐安时留下的诗句。800多年后,这一千古佳句成为磐安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迎来“柳绿花红、县强民富”新局面的诗意写照。

    统筹城乡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磐安立足乡村生态环境和产业优势,着眼盘活闲置农房,蹚出一条——

    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之路

    城乡协调发展,于浙江而言是先手优势。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有不少有益探索。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党支部书记张财瑶家的“农家乐”就是一个见证。

    管头村坐落在一块高山台地上,由火山黑石垒砌的明清风格老屋座座相连,形如“燕窝”,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乌石古村之一。村庄四周梯田层层,村旁峡谷云雾缭绕,山水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管头村口,有一处面积不小的停车场,停满了旅游大巴。来此的游客多为上海市民,小村也由此得名“沪上人家”。

    “12年来,我们一边保护乌石老街,留住传统味道;一边在村外规划新区,完善住宿硬件设施,大力发展农家乐。”张财瑶告诉记者,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是古村落的原汁原味,最大的制约则是古村落的“各种不便”。

    要不要拆旧屋、起高楼?

    不止磐安的管头村,也不止浙江一些类似乡村,这是一个困扰着全国不少农村的“老房子难题”。

    张财瑶还记得,村里人开办农家乐之初,浙江省委领导来村调研,在他用来开办农家乐的老房子里叮嘱他和磐安的干部们: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味地“贪大求洋”,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各村的文化内涵,特别要保护好古村落,使之保持原汁原味。要从规范管理与优化服务入手,加快农家乐旅游开发。

    对!管头村最吸引城里人的就是老房子!保留原生态、保护老房子,让乡村的生态优势和生活方式留住城里人,让城里人为乡村带来经济发展活力,为农民带来增收致富路子,城乡互补、城乡互动、城乡互促,磐安就是要走这样一条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近15年来,磐安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协调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9∶1,城镇化率提高近20个百分点。

    自2006年开始,磐安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以“全域景区化、村庄景观化”为目标,积极创建3A级景区村5个、A级景区村68个,开发“浪漫花乡线、养生药乡线、休闲茶乡线、百里樱花线”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依托乡村生活方式的农家乐开始遍地开花。起初,各村由村干部带头干农家乐,为村民们探路。待客源多了,农家乐竞争相对激烈起来,村干部又主动退出。如今,磐安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客源不愁,村干部又开始探索“农家乐2.0版”。

    目前,管头村已发展农家乐120家,直接从业人员300多人,开创了农家乐“四统一”(统一对外促销、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结算账目)的管理模式。全县已发展农家乐695家,床位达1.5万张,从业人员1万多人,2017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亿多元。

    游客多了,农家乐的接待能力开始变得捉襟见肘。如何进一步挖掘乡村资源,将其转化成发展动能?磐安看中了全县3.5万户农户中的约1.5万套闲置农屋。

    城乡融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乡村独具且吸引城市居民的资源。“我把家里闲置的农屋简单布置一下,长租给上海、杭州的市民来休闲度假或养老,大家搭伙吃饭,热热闹闹的。”磐安县大盘镇小盘村村民王明有是“共享农屋·磐安山居”试点的收益者之一。他家的3层小楼,可提供6个民宿客房,日均房租收益约500元。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16/8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