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青山金山“咸”可得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1-15  互联网

    本报采访组

    党的十九大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湖北省咸宁市在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中,充分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做实做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推进质效升级,引导持续发展,守护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

    “咸宁”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的典籍中。《周易》有云:“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天下安宁之意。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鄂州永安县易名咸宁,这方土地由此得名,迄今已逾千年。

    咸宁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南岸,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这里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农业资源丰富,绿色潜力明显,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在全国享有“温泉之乡”“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2017年10月,咸宁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这个“国”字号的荣誉,开启了咸宁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吹响了咸宁乡村振兴发展的集结号。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示范区怎么建、建得怎么样?岁末年初,记者穿行在依然满目苍翠的青山绿水间,探寻咸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

    注重示范引领,突出顶层设计,“1号工程”展蓝图

    绿色,是可持续的“底色”,是高质量的“成色”,更是咸宁的“本色”。在改革开放40周年暨咸宁撤地建市20周年之际,咸宁,这座年轻的城市,正行进在“绿色崛起,2020看咸宁”的航程之上,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则是奋勇争先的一匹“头马”。

    “示范区这个金字招牌,争回来,就要建好!”这是市委书记丁小强对咸宁农业部门下达的“军令状”。在丁小强看来,咸宁是农业大市,但农业大而不优、不特、不强。建设示范区恰恰弥补了咸宁农业的不足和短板,是切合党中央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市富民的必然要求,必须作为“1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

    自2017年下半年启动示范区创建以来,咸宁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全力支持,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示范区建设一线实地调研、指导督办,建立发改、财政、环保、交通、农业等14家市直相关单位联席工作机制,编制并出台《国家(咸宁)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三年工作方案(2018-2020年)》,涵盖5大类42项指标,目标责任层层分解,明确任务清单和时间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按月汇报、按季度督办、按年度考核。短短一年多时间,从市到县到乡到村,总面积达800万亩,覆盖64个乡镇700个村的示范区建设层层铺开,一幅“一区六园三十三景”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形成。

    杨畈农高区是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的“七大项目”之一,按照先行先试的发展规划,农高区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总规划面积19.03平方公里,包括水果采摘、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综合体、新农民创业创新基地、农业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农业科普基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和保护利用示范基地七个功能区,目前已流转土地7000余亩,招商落地重点项目11个。

    尽管已是寒冬时节,走进农高区的香谷生态园,一路仍是望不到边的绿色。桂花、樱花、海棠、茶花等30多个品种的成片花木在山间错落有致、俯仰生姿。“我们的苗木主要用于城市绿化,明年产值预计能达到500万元。”香谷生态园的负责人陈国庆介绍说,“我们为当地村民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还结对帮扶了20户贫困户。”

    长岭村村民潘发旺老两口之前靠着在外打零工和养鸡过生活,十分困难,香谷生态园项目落地后,村里帮老两口联系到这里负责除草剪枝,一年可得5万元的工资。除了打工收入,不少村民还依托园区的资源、品牌和技术优势,当起了苗木经纪人,买本地,卖全国,干得有声有色。在不断提升的绿色增量面前,村民们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高区还着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农高区所在的横沟桥镇党委书记刘琼告诉记者,通过厕所革命、灭荒造林、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五个工程建设同部署、同推进,惠民生与强经济正在农高区齐头并进。 

    

    如果说农高区更注重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应用,那么嘉鱼县的绿色餐厅产业园则以绿色产业为招牌,旨在打造成为市民放心的“菜篮子”。

    嘉鱼县新街镇晒甲山村的嘉多宝生态果蔬菜专业合作社里,橘树成片,果实累累,林间防虫灯有序排列。“除草不打除草剂,用割草机;防虫不用喷农药,用防虫灯。”合作社负责人刘邦基介绍,“这样的橘子因为质量安全味道好,市场上卖到10元一个还供不应求。”

    “消费者认可绿色产品,价格上去了,农民的收益也多了,种植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管护等方面也都更加规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嘉鱼县农业局副局长邱向连说。

    绿色餐厅产业园创建以来,嘉鱼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农业绿色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一是组织专家团队编制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二是优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标准生产;三是大力创建绿色公共品牌;四是着力挖掘嘉鱼饮食文化内涵;五是开发绿色农业旅游产品,提升综合效益。

    如今,嘉鱼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各项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大幅提升。2018年,绿色防控面积30万亩,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30%,化肥投入量降低20%,“三品一标”有效总数216个。全县8个乡镇均已形成“一镇一业”特色产业格局,实现“春有瓜果、夏有莲虾、秋有螃蟹、冬有鱼米”的盛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综合产值达30亿元,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

    目前,在咸宁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示范区建设已由探索起步阶段迈入全面推进阶段,重点示范园区引领带动作用凸显,作为“示范区的示范区”,有效引领了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聚焦特色产业,突出品牌培育,农业产业可持续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农业“红海”市场中披荆斩棘、异军突起?咸宁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那就是在示范区建设上始终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在宏观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深挖咸宁地方特色,围绕“特色”二字做全方位立体产业链的文章。

    在咸安区高桥镇白水畈的萝卜基地,记者遇到了一群刚从田里采摘回来的幼儿园小朋友。“叔叔阿姨好!”小朋友们高高举起手中带着泥土的萝卜,兴奋地跟记者打招呼。

    “咸宁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跟我们的萝卜基地有联系,基本上每天都有小朋友们来这里采摘、学习。”当地鑫珑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建军自豪地说。

    白水畈所处的地方是沙质土壤,土层深厚,水质清冽,长出的萝卜个大、皮薄、汁多、味甜,在当地已有1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因其独特的品质,2018年4月,“白水畈萝卜”被授予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书。

    如何擦亮这块金字招牌,让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把小萝卜做出大文章?近年来,高桥镇以创建萝卜特色小镇为抓手,与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萝卜标准化生产、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和新成果转化,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涵盖生态种植、品种展示、萝卜加工、文化长廊等多功能的综合性萝卜产业园,总规划面积达到1.2万亩。以萝卜产业为主导的三产融合真正实现了“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本、田园变景区”。

    “白水畈萝卜”只是咸宁坚持产业导向、突出品牌培育的一个案例。按照“整合扶强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打造特色产品品牌、精心培育优势产业主导品牌”的思路,结合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创建,咸宁打造出了“赤壁青砖茶”“嘉鱼蔬菜”“西凉湖桂花鱼”“隐水枇杷”等一大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其中“赤壁青砖茶”在2018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估值达25亿元。

    “茶产业是咸宁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市委、市政府近几年持之以恒打造的‘三大百亿元产业’之一,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45万亩,综合产值已超70亿元。”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远鹤告诉记者,“全市超万亩的茶叶连片基地达8个,赤壁市、咸安区、崇阳县三地入选‘全国重点茶叶大县’。”

    走进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古镇,空气中飘散着清冽的茶香。“羊楼洞砖茶”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英、德、日、俄等多国商人竞相于此办厂制茶,对外贸易繁荣。镇区现存一条2200米长的石板街,街道两侧160余幢明清建筑中不乏“豪门大宅”,生动记录着这条古道昔日的繁华盛景。2015年,国际茶叶委员会命名赤壁市为“万里茶道源头”城市,羊楼洞授名为“世界茶业第一古镇”。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赤壁市开启“擦亮百年品牌、延续百年茶香、打造百亿茶业”新征程做了强有力的背书。依托咸宁茶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通过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建立产业集群、深耕文化资源、举办国际茶业大会等,大幅提升了赤壁茶叶的品牌影响力。目前,赤壁市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在“中俄万里茶道申遗活动”中形成《赤壁宣言》等纲领性文件,“羊楼洞青砖茶”作为国礼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泰国公主诗琳通,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美誉度。

    赤壁,这个曾经金戈铁马、赤焰灼天的古战场,如今却是碧野田畴、万亩茶香。规模连片产业园将茶产业与茶文化旅游融于一体,有力推动茶旅融合、农旅融合、三产融合,辐射带动数万茶农兴茶致富。

    “青砖茶是咸宁最具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咸宁计划继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青砖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把‘赤壁青砖茶’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茶叶品牌。”谈到下一步规划,咸宁市副市长汪凡非说,“我们要围绕喝茶、吃茶、用茶、赏茶做好文章,加速茶叶产业化进程,实现从传统饮用茶向茶食品、茶保健、茶医药化工、茶旅游等领域扩展,让茶叶真正成为利民富民的绿色产业、民心产业。”

    从茶马古道到“一带一路”,咸宁茶业的旅程历久弥新。如今,咸宁正朝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茶产业提出的“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蓝图阔步前进。

    助力脱贫攻坚,突出绿色崛起,资源环境可持续

    2018年-2020年这三年对咸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它既是咸宁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三年工作方案的规划图,也是咸宁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的时间表。无论是时间的契合还是内容的交融,都表明这两个大战略必须同频共振、同步推进。正如丁小强所言,示范区建设不是形象工程,不是花架子,归根结底是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更美,真正为农造福。

    然而,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往往面临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需求增长相悖的难题。面对这一困境,如何破题?咸宁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底线,严格产业准入标准,因地制宜地发展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将劣势变优势、生态变经济。

    咸宁市崇阳县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但长期以来,许多村镇却因为地理阻隔和交通不便无法与消费市场对接,陷入“富饶的贫困”。

    不能守着绿水青山却无所作为。崇阳以环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开工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共投入资金30亿元,建成公路通车总里程3211.6公里,农村公路“村村通客车”率达100%。一路通,百业兴。城乡优势资源交互流通渠道的打开正在加速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15/82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