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擘画新时代天津农村改革壮丽诗篇

网友投稿  2018-12-28  互联网

    本报记者金慧英

    天津的金仓农副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运营的“金仓互联网采购平台”,从去年开始帮扶天津市静海区的12个村订单收购农产品,通过加工、仓储、包装、策划、网上销售,让独流镇李家湾子村的大棚蔬菜和六堡村的土豆、蔡公庄镇的黄豆、中旺镇的小麦等畅销起来。在梁头镇的前邓村、后邓村,今年秋天共收购10万斤黄冠梨,经过“田间仓”4至6小时消除田间热,分拣后再两天降一度,逐渐达到最优口感,并拉长销售期,使得当地农民原来一斤只卖8毛钱的黄冠梨,卖到1.6元,直接创下利润8万元。金仓销售联合社打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做百分之百熟的农产品”的本土销售策略,使得电商销售两年内快速增长到亿元流水,带动静海区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产品销售,提升品牌知名度。

    重视培育新型主体,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乡村振兴夹带着时尚的气息,伴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而来!天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推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最能感受改革的得失,洞悉改革的利弊,很多政策坐在办公室是理不出头绪的,要到田间地头才能得到答案。我们的改革要以农民满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要把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任务来抓。”采访中,天津副市长李树起这样说。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乡村振兴元年。一套套改革方案、一项项改革实践、一步步改革探索,在广袤的津沽大地上实施,不断为天津的农业农村发展积聚着动力、创造着活力,擘画出新时期津郊改革开放的壮丽诗篇。

    推进“四个全覆盖”

    因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期,天津的“三农”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当前天津市的“三农”工作,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网络销售全覆盖、农业种植养殖规模化规范化全覆盖、农村产权确权全覆盖、在地农民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全覆盖“四个全覆盖”为抓手,加快实现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效益化,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个升级版。

    “农业是弱势产业,既弱在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低,也弱在财产性收入少、融资难、融资贵上,要围绕分析解决这些让农民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点来抓‘三农’工作。推进‘四个全覆盖’,就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真正成为市场的经营主体,更多地进入产业化体系,增强抵御市场的能力,并通过网络电商贸易,把好的农产品销售出去。通过承包土地和集体资产确权,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沈欣说。

    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天津市加快推进“四个全覆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产权确权全覆盖,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确尽确”;推进农业种植养殖规模化、规范化全覆盖,覆盖率达到50%;推进在地农民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全覆盖,覆盖率达到80%;推进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网络销售全覆盖,覆盖率达到70%。

    土地流转是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进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础。近年来,天津市按照中央关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要求,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土地集中型的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服务集中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承包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88万亩,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48%。

    为进一步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2016年出台了《天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财政贴息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可通过信用保证为主,获得市财政按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3%的贴息,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贴息金额最高不超过45万元。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汝军介绍说,现在天津市土地流转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土地流转去向更符合现代农业要求,土地流转方向由过去的户与户之间流转为主转变为农户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为主。二是土地流转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村通过农户委托村集体的形式,利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集中、统一流转全村承包地。

    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天津市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市—区—镇(街)”三位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和全国领先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系统,实现了三个率先的创新发展。一是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搭建了“市—区—镇(街)”三位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二是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覆盖“市—区—镇(街)”三级市场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系统;三是率先在全国推出四大类鉴证服务产品。

    天津市农交所作为配套天津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载体,实现集体资产在市场中公开、公正、公平流转交易。天津市农交所总经理张凯介绍说,目前天津市农交所全部项目采取网络竞价模式,有效解决基层串标、围标问题,可以预防农村基层微腐败的发生。这个服务体系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去年,宝坻区八门城镇陈塘庄村1738.5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天津物华天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834.40万元成功受让,该项目的信息发布、业务审批、线上报名、电子竞价等全流程采取线上进行,实现了交易过程公开化、透明化、无纸化。村里的办事人员说:“过去是送材料用腿跑,现在使用高拍仪将材料清晰地拍照上传,都实现了线上的审核、传输、交易、鉴证。特别是对于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决策程序,通过系统扫描审核,比如村里的土地同不同意发包、以什么价格发包,必须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2/3以上的多数人同意。”

    天津市还率先完成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大数据报告,这也是国内第一份农村产权交易区域性的大数据报告,为客户进场交易和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天津市农交所坚持“政策性定位、市场化运作”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全市各类集体产权规范、有序、公开交易,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招商引资、完善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经过6年的发展,该所总成交金额达22.84亿元,涉及土地19.34万亩,跃居全国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行业前列。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服务

    天津农业担保公司自2014年9月挂牌成立,坚持政策性定位原则,创新农村资产抵押担保模式,盘活农村资产,有效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

    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设施等确权登记和抵押融资工作的意见》要求,天津市尝试通过农业设施及其所依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作为反担保措施来盘活农村资产,为有融资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

    记者驱车行驶在天津市宁河区,眼前经常掠过成片的蔬菜大棚,这片片大棚汇聚成宁河近4万亩的高效蔬菜园区。而在宁河区高品质蔬菜大棚里,有1/3以上的种苗来自天津百利种苗培育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科研、推广、示范、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科技公司,2014年该公司承接政府建设中以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项目,急需资金。天津农业担保公司经过尽职调查及专业评审,以农业设施抵押作为反担保措施,为其提供了500万元的贷款担保支持。经过几年的扶持发展,该企业的营业收入提升64%,并发挥了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作用,带动约500名农户,户均年收入增加近2万元。

    深耕细分市场,研发各类担保产品。自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印发《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天津市农业担保逐步转型,重心向从事粮食生产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转移,适时研发了“政银保”系列产品,该产品聚焦小微农业主体,为其提供300万元以下、期限不超过3年的担保支持。天津农业担保公司董事长卢瑞忠介绍说,这个转型弱化了传统信贷“抵押优先、避险为王”的理念,构建“成长优先、信用为王”的新模式,通过几年持续的担保服务,培育、帮扶、陪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路成长发展。

    根据“政银保”产品体系的思路,天津市针对农业领域细分行业研发了一系列子产品,其中有为津郊旅游、休闲农业设计的“农乐保”产品,为饲料行业设计的“供应链”产品,为林业及相关领域设计的“农林保”产品,为生猪养殖行业设计的“互助保”产品;针对不同的主体类型,设计了服务于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的“龙信保”产品,服务于农村创业创新人员及创业创新带头人的“农创保”产品。

    天津还结合天津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需求,正在探索研发“农权保”产品,拟通过农交所交易平台的介入及风险闭环设计,破解农村“两权”抵押融资难题。

    为打通金融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最后一公里”,今年6月,天津农业担保公司成立了6个分支机构,实现农业融资担保有农业区的全覆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做农民身边的“农村金融服务专家”。截至2018年11月末,天津农业担保公司已累计完成了290笔贷款担保业务,撬动了全市15.2亿元的信贷资金。

    同时,为了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城乡均等的金融服务,天津市依托植根于农村的天津农商银行,建立村级金融服务站和金融服务便民点两种金融服务模式,打通了乡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

    在宝坻区大白庄镇八道沽村,70多岁的白振昌大爷手里拿着4个存折,来到村里的金融服务站办理定期存款,“要是以前,得四五个人搭一个车到镇上银行去办,车费总共也得20元,镇上银行人多,得等很长时间。现在卡里的钱想啥时候用,过一条街走过来就取了,省心省力啊!”

    目前,天津市“金融服务全覆盖工程”已建设金融服务站1102家、便民点1596家,基本实现了偏远地区、经济环境较差、规模较小的金融服务空白村庄的全覆盖。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为加大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天津市召开全市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暨推动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全覆盖现场推动会,各区制定了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了“种子”的数量和服务范围,不断培育壮大“种子”实力,推动全覆盖工作顺利实施。

    天津市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财政扶持项目,通过财政补贴的手段,引导经营主体流转农户承包地、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经营能力。鼓励村“两委”班子领办、全村80%以上的土地和农户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累计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86家,共带动2.4万户、22.3万亩土地入股实现了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吸纳流转土地的重要载体,流转土地中约80%转入了规模经营主体。

    制定政策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增效。近年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天津市不断调整扶持方向,从最初的重视数量增长,到现在高度重视发展质量。一方面,制定出台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意见》、《市农委关于做好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进一步促进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天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的财政税收、项目建设、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对于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服务带动能力,不断提升运营质量,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了合作社年度扶持资金。近五年来,全市共拨付财政资金近2亿元,用于支持合作社开展项目建设,扶持了约1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改善了生产经营条件,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8-12-28/8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