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重整河山看“浙”村

零零社区网友  2018-12-25  互联网

    本报采访组

    2018年9月2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中国浙江“千万工程”荣膺全球环境最高奖“地球卫士奖”。

    说起“千万工程”,让人不由得不把思绪回转到十五年前。

    十五年前的2003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也是一个注定被载入中国乡村发展史乃至中国历史的日子。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部署启动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亲手拉开了美丽浙江建设的帷幕。

    十五年接力传承,秉持真挚深厚的“三农”情怀,真金白银投向农村,真心实意干在农村,拆违建、清垃圾、治污水、兴产业,掀起一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的乡村大变革,曾经暮气沉沉的失落村庄变成了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富美乡村。

    十五年久久为功,山区、丘陵、平原、城郊、水乡、海岛各美其美,既是农民的幸福家园,也是市民的休闲乐园。

    重整河山十五年,诗画江南尽村野。初冬时节,记者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擘画的“千万工程”时间表、路线图,从2003年至2007年5年间召开部署会、现场会的所在城市中,实地走访了五四村、野马村、大陈村、下姜村、后岸村,近距离观察,探寻浙江村庄十五年淬火与涅槃的成功密码。

    五四村

    11月27日,记者来到第一站五四村。一条长长的柏油路直通村里,高大粗壮的水杉矗立两侧,犹如列队欢迎的士兵,守卫着宁静美好的村庄。对记者视觉冲击最大的就是隐匿在山水之间新颖别致的农家别墅。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曾因开山采石终日灰头土脸。村民们说,五四村多亏了“千万工程”,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悠然人居。

    2004年7月26日,非同寻常,因为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第一次现场会在湖州市召开。遗憾的是,五四村不是现场会参观点。

    2014年11月13日,非同寻常,因为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第十一次现场会在德清县召开。幸运的是,五四村是现场会参观点。

    是什么让她实现了这个“美丽蜕变”?

    十五年前的湖州市德清县五四村,和周边很多村一样,环境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不仅如此,这个平凡的农业村还穷得叮当响,仅电费就欠了3万多元。

    刚上任不久的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禁不住大吃一惊。孙国文说:“村里这个烂摊子,非收拾不可了。”

    从哪里下手呢?孙国文自掏腰包垫付电费,还在大会上公布自家财产,意在一心为全村人“打工”。接着,他把企业管理理念引入班子建设,把村里脱产领“饷”的位子全裁掉,最后只剩下4人,实现减员增效。

    班子理顺后,孙国文亮出了“三板斧”:关矿山、修路、通自来水。以前,村里大小共有3座石矿。孙国文说,每当听到炸山声,心上就像被谁打了一拳,附近村民们也不堪其扰。前后耗时五六年,矿山才被彻底关掉。

    修路也是困难重重。村民姚振荣家就在马路边,要拓宽路面,就要把他家的房子往后退3米,但姚振荣坚决不同意。6个月下来,孙国文往他家跑了几十次,都无功而返。后来,找到姚振荣的朋友来一起做工作,才解开了他思想上的疙瘩。

    2003年以前,五四村找不出一户有抽水马桶的人家,即使装上了,没有自来水还是白搭,全村人用的都是露天茅坑,臭气熏天。

    孙国文感同身受。要解决这个问题,通自来水是前提。为了通水这事,他找领导、跑部门、筹资金,累并快乐着。他说,通水那天,老百姓别提多高兴了。

    “自来水这一通,不仅通到了家家户户,还通到了村民心里。”孙国文说。

    对此,村民很服气,称赞孙国文“是个干实事的人”。

    按理说,接下来的村庄整治工作应该进展很顺利,其实不然。2014年,德清县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孙国文在五四村“两委”会议上提出,“要去县里争取这个试点”。

    有人提出异见:“这事咱就别凑热闹了。这垃圾分类城里人都做不好,咱农村人就更难了。”“孙书记,就算想搞垃圾分类,可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要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哪是一朝一夕的事啊!”

    孙国文不以为然,他说:“德清要推行城乡一体化,我们五四村也在搞乡村旅游,垃圾分类是必然趋势。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得最好。”

    在五四村,每户门前都有一只蓝色垃圾桶,专门用于投放厨余垃圾,村里配备了厨余垃圾收集员。每4-5户再配一只绿色垃圾桶,用于投放不可腐烂垃圾。

    “每天早上,垃圾收集员上门收运蓝色垃圾桶里的厨余垃圾,运到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站,进行生物发酵,变成肥料再利用。”孙国文说,产出的肥料有一部分会作为奖励发给参与垃圾分类的农民,还有一部分用到绿化养护上。

    今年68岁的垃圾收集员韩来根有一项特权,将每户家庭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上报给村里,并从中选择20户左右的家庭向村里提名。村里再从提名家庭中,有针对性地调查考核,最终确定10户垃圾分类示范户,进行隆重表彰。

    “垃圾分类、提名考核、评选表彰,对五四村来说不是一件小事。”孙国文说,如果有十年的坚持,全村可以积累百户示范户,就能带动全体村民渐渐养成和巩固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成为全村人的自觉追求、自发行为。

    为激励更多村民参与进来,五四村将智慧化监管体系运用到垃圾分类工作中。通过每户垃圾桶设置电子标签、收集人员配备手持扫码设备、建立厨余垃圾积分管理系统等措施,为收集人员绩效考评及积分兑换激励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五四村垃圾处理已建立起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及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定车运输、定位处理等制度。

    来自杭州的游客刘青,看到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感慨地说:“这些我们城里人都不一定能做到的,没想到五四村村民却做到了,了不起!”

    随着村庄环境改善,过去10多年不见的画眉、喜鹊和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在花丛中鸣唱。走在洁美的村道上,犹如置身公园,自然山水如画,一户户农家别墅点缀其间,可谓是“人在画中游,景在心中留”。

    同时,五四村完成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观光线五四段建设,成为浙江十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之一,开通“美丽乡村公交专线”,建成城市公共自行车村级服务点,全村WiFi、监控全覆盖,把村庄真正建成了悠然人居。

    “五四的美无与伦比。”孙国文骄傲地说,“中联部2015对话会在德清进行实地考察。30多名外国代表组团走进五四村,体验乡村生活。其中有3名外国前元首开玩笑向我表示,想要到五四村移民。”

    与村庄环境整治同步推进的,还有乡村产业发展。10多年间,五四村通过耕地100%流转、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完成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精细化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完美转型。

    如今,五四村已从欠账过日子的薄弱村变成了生态富美的美丽乡村。2017年村级集体收入32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如果没有‘千万工程’持续推进,五四村不可能实现‘美丽蜕变’。实践证明,习总书记当年的战略部署是真英明。”孙国文说。

    野马村

    第二站,野马村。午后,记者坐着小型河道保洁船,与保洁员一起开始河道巡逻,映入眼帘的是水清、岸绿、鱼跃。村民告诉记者这条河道以前竟然臭气熏天、死猪漂浮,实在难以想象。近年来,野马村通过实施“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道路硬化、垃圾收集、村庄绿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蜿蜒清澈的河流,像一条玉带舞动在江南水乡。

    野马村出名,不是因为马,而是因为猪。

    位于嘉兴平湖市的野马村,90%的农户在养猪,农民40%的收入源自养猪。

    猪粪多、河水黑、空气臭,是当时野马村最真实的写照。转折,就在一夕之间。随着“千万工程”整体推进,按照省、市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09年,野马村开始推进规模养殖户“两分离、三配套”治污设施建设,即雨污分离、干湿分离,配套建设干粪棚、沼气池、沼液池。

    “两分离、三配套”治污设施建设,虽对河道污染有所缓解,却无法根治,更无法与养猪的利益诱惑抗衡。

    随着肉猪行情走俏,平湖市、南湖区、海盐县交界的“猪三角”迎来新一轮扩张。野马村的农田里瞬间“冒出”大量猪舍。带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村民王雪根也在门前的农田里,建起700多平方米的新猪舍,母猪头数从2003年的5头,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21头,年出栏生猪500多头。

    “1头母猪平均每年产生5000元效益。1户家庭,只要养3头母猪,就能支付全年的家庭开销。若养10头母猪,就基本小康了。”这是村民公认的逻辑。

    彼时野马,人猪关系严重失衡。野马村第一书记王亚勤说,野马村有1853人,耕地2221亩,常年生猪存栏30205头,1头猪每天的排泄物相当于6到7个成人的排泄量,意味着野马这片土地上生活了20多万人口,其密度是杭州主城区的25倍。由于是混合饲料饲养,猪舍气味非常难闻,成为野马最大的污染源。

    由于养殖条件、养殖技术等因素,野马村生猪大量死亡。2013年,仅王雪根一家,就死亡了100多头,有的进行无害化处理,有的直接扔进河道。

    “当时的河道几乎变成一条干河,除了猪粪猪尿,就是死猪和苍蝇。”王雪根说,“由于江南河道相互贯通,一下雨,有些腐烂病死猪就顺流而下……”

    黄浦江死猪事件后,嘉兴市结合“三改一拆”行动(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加速推进对无序生猪养殖业的整治。平湖市打出“五水共治”等“组合拳”,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野马村按照从生猪规模养殖户,到河道两岸50米范围内养殖户,再到散户的拆违顺序,迅速掀起一场拆除违章猪舍的高潮。

    刚开始,很多村民都不愿意、想不通,大家都把矛头指向王亚勤。村民说:“你让我们拆,除非先把你们村干部自家的猪舍拆了!”王亚勤铁面无私,先拆了弟弟家的200平方米猪舍,其他村干部也纷纷带头,卖猪、拆棚。

    陆蚕良是野马村最大的生猪养殖户,每年出栏量在8000头左右。为了拆除违章猪舍,王亚勤多次跟他交流,帮他转产出谋划策。最后,他主动退养,在全村老百姓面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当然,拆违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每当说起这件事时,王亚勤都会潸然泪下。她夜以继日地工作,但有些人并不理解。有一天,一个农户对拆违不满,在自家边骂边砸东西发泄。王亚勤前去劝说,正在这时一个玻璃杯砸过来,杯子碎了,王亚勤额头鲜血直流。

    “我当时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只要是为老百姓好的事情,我们要用100%的努力去做好,尽管老百姓一时不理解,以后他们会理解的。”王亚勤说。

    “最终,我们共拆除违章猪舍12.3万平方米,全村481户,平均每户拆掉255平方米,成功创建成‘无违建’村。”王亚勤说。

    违章猪舍拆除后,野马村在村庄整治上,走实“三步棋”。

    疏堵结合,水岸同治。针对历年淤积河床的畜禽粪便等污染物,扎实开展清河专项行动,把全村22公里河道进行全面清淤疏浚,建设生态护岸6.2公里,新增岸坡绿化两万平方米,建成亲水平台5个。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8-12-25/8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