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肖克刘久锋
农为邦本,食为政首。
作为贵州省会城市的贵阳,把都市农业纳入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整体发展规划,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形成农村和城市的有机协调发展与相互兼容,释放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动力,初步探索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
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构筑“三农”发展新平台
随着大数据、大健康和高铁、区域合作时代的到来,贵阳市已进入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贵州唯一的特大城市,贵阳市有着450万市民的农产品市场需求。
近年来,贵阳市连续出台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探索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发展龙头,以扩大开放合作为关键举措,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和谐和农民增收。
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生产定位为“五区多园”。“五区”是指以科技创新和服务配套为主导的都市农业区、以健康产业为引领的都市农业区、以休闲观光为核心的都市农业区、以生态涵养为根本的都市农业区和以城市“菜篮子”供给为任务的都市农业区。
“多园”是围绕畜、禽、蛋、奶、蔬、果、药、茶、花等特色产业,加快基本农田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农业园区增量提质工程,推进基地园区化、园区景区化、产业科技化配套建设,鼓励实施一园多区和建设园中园,形成各具特色、百花争艳的园区化发展格局。培育一批生态游、乡村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保健养生游的业态产品,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让当地农民依靠山水文化增收致富。加强区域协作和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筑台农业合作,打造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台湾农业园区。通过建设类型丰富、内涵多样的大量现代高效农业园,以点为单元,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实现园区建设全域化,辐射带动全市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引领西部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息烽县西山镇联合村针对无支柱产业及产业落后等情况,积极邀请市、县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土壤、海拔等自然条件,选定桃、李、葡萄等适宜种植的精品水果进行种植。
联合村引入息烽云帆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公司具体负责代建500亩精品水果采摘园。根据协议,代建公司代建果园3年,3年后果园归还农户或代管分成,期间公司雇用农户种植、管护果园。
同时,“代建果园”模式充分利用各方扶持资金。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将市农委支持特困村发展的4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中康公司种植的200亩猕猴桃。从2017年-2020年,大洪村可从该公司获得保底分红128万元,2021年开始按照总产值(不计成本)的20.8%分红,预计每年可获得56万元分红。
“‘代建果园’模式充分挖掘农村土地资源,通过搭建种植平台,引导农户入股,探索扶贫资金、村集体经济等资金入股,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一起奔小康’目标。”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
如今,贵阳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土地合作社+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市场+加工企业+基地(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电商+基地+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让农民变股东,全面推进结构调整,积极盘活农村资源。
以新平台支撑新举措,激发“三农”发展新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如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013年-2017年,贵阳共建成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245个,形成“十里画廊”“青黔高沿线”“蓬莱仙界”“桃源八寨”等美丽乡村示范带15条。全市涌现出一大批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魅力独特的美丽村寨。2017年底,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顶层设计的智慧——
贵阳市先后出台《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贵阳市统筹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贵阳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为富美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保障。
与此同时,贵阳市在贵州首创的农业嘉年华在各地生根发芽,并开出灿烂之花。全市统筹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特色景区和示范小城镇(特色小镇经济业态)建设,全力打造“农业嘉年华”品牌,逐年打造一片亮点区域,辐射全域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从2015年至今,贵阳已成功举办6届农业嘉年华。
今年农业嘉年华的举办地,息烽县美丽南山田园综合体的甜蜜共享庄园主要发展养蜂产业,采取“平台+农户”的模式,建设一个集技术培训、科普教育、品牌培育、电商销售于一体的蜜蜂产业基地。目前,当地已有2380户农户参与蜜蜂养殖,带动低收入困难户261户,“甜蜜事业”逐渐壮大。
实践证明,通过举办农业嘉年华,不仅能够有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而且能够大大改善乡村地区的面貌及环境,真正实现了举办一届嘉年华,辐射带动一片区域的改造升级和跨越发展,农业“接二连三”效应正在凸显。
以新活力展现新作为,谱写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一个政策、一项举措具体成效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10月2日上午,白云区蓬莱仙界景区巨丰智慧农业展示园内,一个由光伏玻璃搭建起来的草莓温室大棚,吸引许多游客参观。“我们采用的是立体化无土栽培技术,用泥炭、腐叶土等轻质材料固定植株,水肥一体化灌溉,利用光伏太阳能控制大棚温度,让草莓达到最佳生长状态。”贵州巨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吕平说,两个多月后,这批幼苗就会结果,大棚可以供游客采摘草莓,展示园会成为一个现代化公园式体验园。
“我每年除领到3200元保底分红外,每月务工还有两三千元收入,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息烽县养龙司镇大山村村民刘安民说。
在大山村,像刘安民一样通过土地入股公司种植猕猴桃的还有30多户,涉及土地200余亩。现在,这些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打工赚钱,既是股东,也是“工人”,算下来年收入是以往种植玉米的10倍。
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创新性举措。
贵阳市制定了《贵阳市全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工作方案》,把“三变”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牛鼻子”,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以都市农业现代化、大数据平台化、城乡统筹一体化“三化”促“三变”改革,推进“三变”改革向纵深延伸,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让农民长期受益。
顶层设计之下,是科学精准的路线图。
2017年全市全面推进“三变”改革工作,其中清镇市、息烽县全域推进,涉及342个村,修文县、开阳县各20个村,花溪区、乌当区各15个村,白云区、观山湖区各10个村,南明区、云岩区各3个村。
贵阳全市共有438个村开展“三变”改革,围绕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按照城区、郊区、郊县三种模式在观山湖区、白云区、息烽县开展市级农村“三变”改革试验区建设。到2020年全市行政村将实现“三变”改革全覆盖,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