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浇实体之花 结幸福之果

零零社区网友  2017-11-28  互联网

浇实体之花 结幸福之果    农村新报讯 记者 朱萍 文凯 通讯员 赵媛媛 尤庆兵

    初冬时节的三峡坝区,寒气渐露,挂满枝头的秭归脐橙,却把峡江两岸装扮得暖色满满。
    这番景色也是秭归橙农美好生活的写照。近年来,当地积极推广脐橙无公害生态种植,加大品改力度,进行脐橙深加工,使脐橙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产业经济的靓丽名片。
    随着早熟品种“九月红”的上市,脐橙之乡迎来了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在遍布秭归各乡镇的农商行网点里,也更加热闹起来,橙农们的存款又增加了。作为秭归人自己的银行,秭归农商行不仅是橙农变富的见证者,更是脐橙产业发展的参与者。

    助推产业发展 尽显责任担当

    说到秭归的脐橙产业,就不得不提到把脐橙“吃干榨尽”实现“零废弃”的屈姑食品公司。这家以屈原妹妹名字命名的企业,从成立之初,就立志于带动脐橙产业提档升级,如今已发展成集种植、深加工、研发、出口、冷藏为一体的农业集团。
    18日,记者在屈姑集团看到,仓库前,一台台满载柑橘的货车正在排队进场卸货;多达27层、长达3600米的传送带上,一瓣瓣橘子正在欢快的奔跑;库房里,一辆辆叉车来回穿梭,把印满外文的脐橙酱、罐头装进集装箱。
    屈姑的发展,与农商行支持密不可分。“我们就像是农商行的二级单位,用他们的钱,干他们想干的事。”屈姑集团董事长李正伦的一席话,诠释了企业与银行的鱼水之情。
    李正伦告诉农村新报记者,正是因为有了发展秭归脐橙产业的共同目标,农商行对企业的支持可谓是一路“绿灯”。
    2006年建厂时的600万元贷款,因为超出县级行的权限,秭归农商行主动向上级行申请追加额度,并安排业务人员入驻企业,加了3天3夜的班,一周时间就将款项到位。
    2010年,脐橙滞销,屈姑公司为避免农户损失,急需更多收购资金,农商行只用了13天,将授信增加到2000万元。正是这一年,屈姑公司打开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市场,出口量激增,在总销量不变的情况下,公司销售额猛增至6.5亿元,较上年翻了一番。
    “贷”“带”相传 彰显农商情怀

    企业壮大了,橘农们自然也得到了实惠。由于脐橙附加值的大幅提升,收购价也逐年走高;同时,企业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务工的岗位。
    李正伦介绍,屈姑集团的1200多名员工中,98%来自村镇,而到了橙子收购加工的高峰期,还需要五六百名临时用工。
    今年53岁的茅坪镇金缸城村九组建档贫困户赵宝香,因为母亲久病、儿子在上学,家里种地收入只能勉强维持。2011年,赵宝香开始到屈姑公司做车间普工,年收入约2.8万元,不用再为儿子的学费钱犯愁了。
    在库区两岸的秭归山乡里,还分布着40多家洗果包装企业,这些脐橙产业链中最活跃的经营主体,承担着“中转站”的重要角色。过去,由于资产附着在集体土地上,企业无法抵押获得贷款。针对这一情况,秭归农商行以农村集体资产预流转担保方式,开发出“以橙相贷”信贷产品,有效解决了洗果包装企业长期以来的资金困境,并将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农闲时间又赋闲在家无收入贫困户就近介绍到这些企业务工,既带动贫困户增收,又解决了企业忙时用工荒的难题,形成了银行、企业与贫困户“贷”“带”相传的多赢局面。

    支农支小支微 共筑小康之路

    企业是龙头,遍布大山里的种植户则是柑橘产业发展的根基。目前,秭归县约有5.5万户农民种植柑橘,他们的成长同样有农信社、农商行的伴随。“我过去是农信社的贷款户,如今农信社成了农商行,我已经成了它的存款户。这都是靠的脐橙啊。”18日,60岁的秭归县郭家坝镇牛岭村橘农谭光顺聊起脐橙,精神抖擞。他告诉记者,过去种粮油作物收入太低,80年代开始改种脐橙,但是没有钱投入,只能找贷款。“1985年从信用社拿到第一笔500元贷款,马上买了种苗和肥料,后来效益不错,就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说起贷款的事,谭光顺记忆犹新:“最后一笔贷款是1995年,2万块钱。从那之后就有存款了。”
    现在,谭光顺家里的10亩柑橘园,以伦晚和红橙为主,去年销售额超过40万元。
    除了像谭光顺这样先富起来的橘农,还有很多贫困户依然需要“借钱”来发展。近年来,秭归农商行与柑橘种植户全面对接,并主动对建档贫困户提供服务,为橘农们送去一阵阵“及时雨”。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发放扶贫贷款近8000笔,金额约2.8亿元。
    该行还推出农户联保贷、农村经营大户贷、扶贫贷、助保贷、流量贷、纳税信用贷等信贷产品,满足柑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资金需求,主动将金融服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责任银行的担当,带领乡亲们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中“刨出金子”,走上致富之路。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11-28/78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