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沐浴公平阳光 农村新报讯 记者 戴蕾 通讯员 梁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核心。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沐浴阳光,闻到花香,近年来我省从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师资配置和制度保障等建设入手,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全面改薄为乡村学校“补钙”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武穴市龙坪小学校长胡望兵对几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如今破旧的校园展露新姿,整洁的操场、鲜艳的花坛、绿茵的草地、雪白的墙壁、漂亮的石子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学习,我们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该校四年级一班学生陈琪兴奋地说。“全面改薄”是2014年国家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而启动的重大工程项目。我省自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以来,武穴市新建、改扩建、维修加固校舍及运动场等近45万平方米,添置设施设备近50万台(件、套),大大改善了197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毕业于安陆市赵棚镇东方红希望小学的冯小丽,2013年回到母校当了一名山村教师。让她感触变化最大的是学生伙食。“原来我们上学都是从家里自带盒饭,饭菜吃到嘴里是冰凉的。如今,学生们都吃上了‘营养餐’,两素两荤的搭配让学生们吃得卫生又开心。”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许多像龙坪小学、东方红希望小学这样的山区小学完全变了模样。聚焦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特别是聚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在薄弱学校改造、教学仪器配备、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等方面,我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补钙”。截至2016年底,全省改薄总投入已达184亿元,共新建校舍2000多万平方米,维修加固1000多万平方米。
城乡两个班 共享一堂课
“跟着我一起读,APPLE,A-P-P-L-E……”襄阳市襄城区荆州街小学的英语老师正带着学生读单词,此时,相距140公里的保康县油坊街小学的学生们也在跟着在线学习。 襄城区荆州街小学是一所名校,学校利用网络信息化教学,开展帮扶工作,与保康油坊街小学、襄城区曹湾小学互动共享教学资源。该校校长吴平介绍说:“光纤专线、网络在线视频、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全自动录播室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正快速覆盖全市教育系统,为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建立了很好的渠道。”目前,襄阳市优质教育资源基本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襄阳市只是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共投入20亿元,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覆盖全省80%的农村学校;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3%,班班通覆盖率接近90%,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覆盖率达 85%以上。通过努力,我省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保障教学点开齐国家规定课程;随着“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常态化应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全面开展,让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沐均衡发展阳光。
“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
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提升教育质量,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使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逐步成为现实,201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包括健全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建立乡村教师奖扶机制等十条实施办法,创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 安陆市赵棚镇希望小学冯小丽指着一栋三层楼的公寓介绍,这里以前都是平房,又矮又脏,老师只有无奈地居住。特别是没有厕所,女老师们生活极为不便。 2013年,省里下拨80万元新建了这栋教师周转房,并且配备了单独的洗浴设施,去年学校给每个老师配备了一台电脑用于日常的工作和教学。“安居才能乐业,没有了后顾之忧,农村教师的职业才有吸引力,才能留得住,干得好。”校长李文安说。近年来,学校新增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8人。 五年来,我省共招录大学本科生3.7万人充实到农村学校第一线,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得到较大缓解,据统计,近4年全省累计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补充英语教师5000多人,音乐、体育、美术及信息技术教师5000多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紧缺学科对专业教师的需求。 如今,优质教育资源正源源不断地注入荆楚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阳光雨露。乡村学校已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摇篮,放飞梦想的家园。截至2016年底,我省纳入备忘录的1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目前,我省共有102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认定,通过数量和比例位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