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补齐农民工市民化教育的短板

网友投稿  2015-12-26  互联网

补齐农民工市民化教育的短板

( 2015年12月26日  03 版)

    欧阳兵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车道,表现为城市化率的快速攀升和农民工市民化人口的急剧增加。这种发展势头得益于阻滞农民工市民化的“刚性门槛”不断被削平的持续努力,比如近几年各地不断加大投入,来解决农民工家庭的住房、就业、就医、社保以及农民工子女的入托、上学等面临的困难。与上述形成对照的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另一种阻力——“弹性门槛”却没能同比例地被降低,也就是说,农民工市民化后的知识结构、人文素养、法律观念、公民意识等精神层面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提升,不能不说,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适应、市民认同的问题与“弹性门槛”有很大的关系。

    笔者认为,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农民工的市民化教育,让农民工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

    所谓农民工的市民化教育,是指对已经或正在和将来有可能转化为市民的农民工,由政府或社会对其实行提升精神风貌和内在素养的教育。而实际上,国外在这方面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比如美国早期提出了开展“移民社会融合教育”的口号,在上世纪初就开设了专门针对外来移民的社区学院;法国则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移民实行以“跨文化”为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政策。

    开展农民工市民化教育,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

    首先,大力兴办各类农民工夜校。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工地、社区、居住公寓等场所定期或不定期地免费为农民工开展培训教育。历史表明,在我国,通过政府来义务为某类群体开办有针对性的科目是符合国情的,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如建国初期全国各地开办的国民扫盲识字速成班,惠及了整整一代人的文化教育。现在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已经纳入政府的城市教育体系当中,关键就是第一、第二代农民工的新旧知识教育的断档和怎么接续的问题,即农民工以前在农村获得的知识在城市不够调用或者用不上。大力兴办各类农民工夜校是比较现实的途径。

    其次,大胆革新农民工市民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农民工市民化教育的内涵是全面、丰富和具体的,不仅仅是为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而开设的一些劳动技能培训班。应该明确,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就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因而为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开设的课程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像以前对农民工进行如劳动技能、法律知识等培训外,甚至如“社交礼仪培训”、“绅士淑女培训攻略”甚至国学讲座等“形而上”的课目都可以创造性地大胆拓展到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上,向农民工修身教育的盲区延伸,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第三,充分发挥多种社会公益组织、志愿组织亲民亲邻的作用。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组织是政府有力的助手,它遍布城市社区各个角落,最容易和农民工取得接触,而且在不少大城市里农民工多有自己的社团组织,所以通过让城市的民间组织和农民工的民间组织“联姻”,更能使社会力量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教育上有用武之地。建议城市民政部门要充当“牵线人”,把登记注册了的城市民间组织和农民工民间组织(没有登记的另行考虑)或分门别类、或自由组合地进行一对一“结亲”,组织与组织、组织与成员之间围绕城市现代生活的主题开展经常性的互动。

    最后,社会应营造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教育的外部氛围。农民工精神文化面貌的改善在于知识的习得,而习得的前提是教育。要坚持以教“化”人,电视、报纸、媒体等应面向农民工多开办一些包括争做新合格市民的栏目,引导农民工在向市民的转化中以教促转、提升自身。(作者单位:江西省委党校)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26/77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