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阵痛期推进可持续
( 2015年12月22日 01 版) 本报评论员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党中央着眼应对农业发展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三五”期间要牢牢坚持这一主线,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等,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非转不可、不转不行,农业发展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十三五”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阵痛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加快转型升级,作为国内经济的基础,四化同步的短板,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为迫切。除了适应农产品供需关系变化的新形势,农业在保供给的同时要保增收,还要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这些年农业发展成就巨大,但确实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面对产业升级、资源环境、农民增收、财政支出以及国际竞争等多重压力,出路只有一条,就是统筹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奠定基础赢得空间。我国农业创造了连年丰收的伟大奇迹,大宗农产品库存充裕,人民群众衣食住行问题基本解决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充足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作为保障,有精力、有能力、有空间腾出手来进行结构调整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了。需要强调的是,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过去在温饱没有解决、生存吃饭还成问题的年代,搞围湖造田,甚至毁林开荒,是那个年代解决吃饭这一头等大事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问题积累程度都到了必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阶段。
转变观念、狠下功夫,准确把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转方式先转观念,过去更多追求产量的供给观念,过多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生产观念,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观念,“就农业论农业”的狭隘观念,以及“关起门”来搞农业的封闭观念,都必须改变。要大力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综合效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等。当前,最急迫的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等。“十三五”期间,要更加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力争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凡是改革,必经阵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要在发展思路、技术体系、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无疑是一场革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转方式这条主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瓶颈制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智慧和勇气去落实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各项措施,中国农业必能成功度过转变发展方式的阵痛期,实现凤凰涅槃、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