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一月顶种棉一年
种棉为自用高青难觅大块棉田
( 2015年12月22日 06 版) 李锋
棉花,象征着温暖。而在山东省高青县唐坊镇和店村张善成家里,半屋子的棉花显得有些冰冷。
张善成今年种了6亩棉田,在当地可称得上大户。“今年棉花长势好,产量高,籽棉亩产近600斤,可价格实在太低。”张善成说,眼下,高青当地的棉花价格是3元/斤左右,还不如前两年。算下来,一亩地毛收入1600元,除去1400元的成本,仅赚200元。加上235元的补贴,也不到500元。这还没将人工成本算在里边。“如果棉花价格不抬头,我就不打算卖了,把它们弹一弹,把家里的被子全做一遍。”
高青县曾是全国有名的百公斤皮棉县。而这些年,由于棉花比较效益下滑,大片棉田都被改种其他作物,只在边角、盐碱地块零星种植。农民种棉多是自用,拿出大块地种棉花的少之又少。
种棉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到了下游产业发展。郑埝村的郑念太算得上是棉花经纪队伍中的“棉老大”。正值棉花收购季节,他家门前全然没有以往车来人往的热闹。“这块生意简直成了鸡肋。扔了吧,还有些零星交易,但市场肯定是大不了了。”郑念太将新棉收购上来直接卖给本地棉纺企业及邹平魏棉集团,赚取中间差价。因为做经纪,他对棉花的市场行情格外敏感。
棉农们却早已“麻木”。“对补贴不太关心,一亩地补贴个百儿八十的,解决不了大问题。力度再大,恐怕也调动不起积极性了。”郑念太说,种棉效益低不说,还特别“粘人”——从种到收离不开人,而打工一月顶种棉一年。
高青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韩凤云有着特殊的“棉花情结”。她曾担任高青棉花生产办公室主任多年,推动出台棉花高产创建、高青棉王竞赛等措施,但仍止不住全县棉花面积的萎缩。“棉花行业不景气不是高青独有现象。现在劳动力成本上涨,出口不振,不少纺织企业也开始向内陆、向东南亚国家转移。”韩凤云建议,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民的种田选择,政府给予指导而不能干预。
唐坊镇农委主任韩兆朴希望农机部门能尽快研制出适合在小型地块作业的中小型棉花摘拾机。引导棉农成立了合作社,采取市场化手段,统防统治病虫害;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收益。
为减轻对棉花的依赖,该县棉纺织企业正着手开发应用高科技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发展专用纱。
高青英汇纺织公司经理姚方青建议,取消棉花进口配额和“滑准税”,给棉农实行直补,尽快使棉花价格、质量标准、营销方式与国际市场接轨;尽快解决棉纺织企业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改善国内棉花储备办法,发挥好储备棉平抑市场的作用;鼓励农发行资金用于棉纺企业储备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