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粮食价格‘落’的太狠了。”柳学友很无奈地说。今年51岁的柳学友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的种粮大户,流转土地16000多亩,占息县全县耕地的百分之一,号称“河南粮王”。
粮价的跌落让他措手不及,粮食也没怎么往外卖。他描述,玉米从去年的每斤1.3元跌到现在的0.7元,小麦一斤也跌了0.2-0.3元。“今年 种粮大户亏一二十万很正常,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种粮食顶多撑两年,要是连续两年亏损,到第三年就撑不下去了,看不到前景就很容易撂挑子。”
200多公里以外,同样是种粮大户的戚秋阳也遭遇今年的“卖粮难”。戚秋阳是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盛康家庭农场法定代表人,2014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他见到记者也是一脸的沮丧,甚至有些抱怨地说,“期望是一句空话,没用。”
今年10月下旬,《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豫南多个县进行调研,发现今年农民“卖粮难”,不但有小麦品质不达标的原因,还有就是玉米价格的大幅下 跌,致使农民丰产但不增收。而价格下跌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国内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的亟待调整,因为这些政策的执行成本过高,导致财政、库存压力过 大,以及推波助澜了国内外粮食差价的扩大。
对于卖粮难,中央已经引起重视。11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再获丰收,但是也存在库存大幅增加、价格下降等问题。 当前正值秋收冬种,要多措并举,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这包括,加大仓储设施建设投入,抓紧出台鼓励加工企业入市购粮政策,稳妥消化现有库存,改 革粮食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推动南方挂坡地退耕还林,推进休耕及玉米与大豆轮作,扩大“粮改饲”试点范围,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阴雨天气致小麦品质不达标
得益于中央政策,最明显的表现是连续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以及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的大力支持,至2015年,中国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十二连增。除此以外,始于2004年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始于2008年的临时收储政策的贡献也颇为明显。
最低收购价政策针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从2004年起,中国开始执行;2005年,国家首次在南方部分稻谷主产区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 预案;2006年,又在部分小麦主产区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临时收储政策始于2008年,包括玉米等作物品种均执行这一政策,当时是为了稳定市 场,解决东北农民卖玉米难、价格下降的问题,旨在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对于政府而言,这一政策初衷与是为了避免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重蹈“谷贱伤农”的覆辙。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是受国家委托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的主体。
柳学友说,在往年,粮食收获以后,主要去向就是运到中储粮储备库,都是粮食经纪人派车来拉粮食。受托市收购价的保护,每年的卖粮收入都非常稳 定,但是今年的形势就急转直下了。“今年种地的大户,只要每亩地的土地流转费用超过500元都要赔钱,控制在500元以内的农户收支基本持平。”
淮河横贯全境的息县,地形以低平的平原和缓丘为主,适宜一年种植两季作物,种植结构是“小麦+玉米”、“小麦+水稻”。
农民务农的收入取决于两个因素,亩产量、粮食价格。柳学友说,今年的粮食产量还可以,每亩地两季作物可以达到1700-1800斤,但是收益寥 寥。小麦、玉米的投入大概为400多元每亩,如果土地流转费用为500元,种地的成本接近1000元,但是今年粮食价格全线下跌,按照亩产小麦700斤, 价格0.9元,玉米1000斤,价格0.7元的收入来计算,每亩地的净收益略超300元。当然,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受天气因素影响很大,粮食价格会因此上下 波动。
柳学友说,今年种粮大户种地损失一二十万是很正常的。主要原因在于粮食价格行情太低,太狠的粮食落价,相较于去年行情,每斤小麦低了0.3元左 右,玉米低了0.5元。而且现实是以往交储备粮获得稳定收益的这条道路今年走不通了。原因在于,在小麦成熟收割期,息县遭遇阴雨天气,小麦品质受到影响, 不完善粒高。
何为不完善粒?根据最新小麦国家标准(GB1351-2008)定义,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小麦颜粒,包括虫蚀粒、病斑粒、破损粒、生芽粒 和生霉粒。《2015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2015年生产的国标三等小麦为标准品,三级小麦的不完善粒为8%以内,最低标准的五级小麦为 10%以内。
息县粮食局副局长杨锌群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小麦的品种明显下降,跟收储政策所要求的标准相差很大。粮食局经过广泛深入农户和收购 点进行反复调查后发现,全县小麦的不完善粒基本上都在15%以上,有些甚至超过30%,符合标准的很少,基本上只存在于个别农户中。
由于粮食经纪人的粮食收购自小农户,这就使得达标与不达标的小麦集中到一起“一混一掺”,抽样后的小麦不完善粒不能达标。今年全县开放10万吨 仓容,结果没有收进来一粒粮食。杨锌群说,柳学友既是种植大户,同时也收购其它农户的粮食,由于把关不严,小麦的不完善粒也超标,“我们还专门去现场,到 他的仓库里面进行了实地查验”,“不达标谁也不敢收”。
根据媒体报道,今年,在湖北、安徽及河南局部地区,都在夏季小麦成熟收割时候遭遇阴雨天气,导致该地区小麦不完善粒比重偏高,达不到国家关于托 市小麦收购不完善粒比例不超过10%的最低标准,无法收购入库。这就出现农民“卖粮难”、粮站“收粮难”的两难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有关部门及鄂豫皖 三省均出台相应政策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临储政策调整致玉米价格大跌
一般来说,小麦、玉米的最高价位均出现在新粮上市之前。
统计数据显示,3-4月小麦最高2600元/吨,8月玉米最高2400元/吨。但是在9月30日小麦托市收购结束后小麦价格约2400元/吨,10月中下旬小麦价格跌至大约2200元/吨,跌幅近10%,较今年的高位跌去15.4%;
玉米8月份就开始价格下跌,从2400元/吨降至2200元/吨。9月18日玉米临储价格公布以后,华北玉米由2200元/吨陡降至1800-1900元/吨,降价近20%。到华北新粮上市的10月下旬,价格跌至1600-1700元/吨,较高位跌去30%左右。
不过,随后小麦、玉米价位均有回升。截至12月16日,国内小麦产区价格为2300-2400元/吨之间,玉米北方产区价格为1850-1950元/吨,东北地区为1950-2000元/吨。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临储价格下调政策的“突然”颇受业内诟病。因为成熟期在8-10月的玉米,遭遇9月中旬通知的临储价格下调,从事农业种植的 主体只能承受价格的下跌。有业内人士对此分析称,这在于政策制定者得知信息的滞后,相应的就欠缺配套政策来弥补农民由此带来的损失。
面对今年秋粮收获之际,尤其是玉米价格的大幅下跌,在本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大多数农民用自己能够理解的原因来安慰自己。有人将这归咎于国际粮价的冲击,也有人认为这是配合国家农业补贴政策转向,实则是为了鼓励流转土地,培育种粮大户(但是这次种粮大户损失严重)。
处于生产一线的农民对市场信号不敏感,或者说他们对过去多年来形成的粮食价格上涨的政策市依赖,只顾埋头种地,而处于下游加工企业以及市场分析人员均认为,价格跌落其实是有苗头的,不论是从国家政策释放出来的信息,还是从市场行情的波动所带来的信号。
比如,在9月国家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之前,7月10日,农业部在官方网站公布《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80号建议的答复》明确提出, 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 调节供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政策层面,6月18日,国家粮食局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油菜籽收购工作的通知》,在肯定从2008年起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对促进油 菜籽生产稳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之外,提到“也逐渐产生和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在“当前油脂油料国际市场供给宽 松”的背景下,2015年起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各类企业进行油菜籽收购。
这意味着,跟大豆同为油料作物的油菜籽实际上退出了国家临储政策。这也是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推动大豆、棉花实行目标价格制度制度以来的又一作物品种退出临时收储政策。而在粮食重要性序列中,作为油料作物的油菜籽与主要用作饲料用粮的玉米同样重要。
不过,“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市场所发出的信号更靠前。今年3月,已经有市场咨询机构向全行业发出了粮价会下跌的预警,即粮食价格会发生重大变 化,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甚至会严重失衡。依据在于2014年底MIR162转基因玉米获得批准允许进口以及由此波及到DDGS(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的进 口,还有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的批量进口。
尽管中国官方未见诸公开报道,但是去年12月22日,先正达官方对外宣布公司收到中国监管当局批准的MIR162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正式批 准允许进口其在美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由于存在每吨500-600元的价差,中国企业更愿意采购来自美国的玉米以及玉米替代品。当时市场人士就分 析,此举对国内市场产生较大冲击,玉米现货及制品的价格可能出现进一步下滑。
由于玉米进口受限于关税配额,尽管国内外存在可观的价差,但是玉米进口量仍然无法突破加工企业所分配的配额。于是,没有配额限制的DDGS、高粱、大麦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就开始大量进口。
在实际操作中,DDGS一直作为饲料成分中蛋白质的替代品,既可以作为蛋白质替代饲料中的豆粕,也可以作为能量替代饲料中的玉米。随着玉米价格的攀高和DDGS的可用性增强,价格较低的DDGS被认为是饲料成分中能量的来源。
据媒体报道,2009年以前美国DDGS仅少量对中国出口,2009年出口数量急剧增至65.17万吨,2010年更是进一步增至316.23 万吨。2014年年底,我国批准了转基因品系MIR162玉米酒糟粕进口,2014年全年进口DDGS总量达541.19万吨。进口的DDGS冲击了国内 市场,替代了相当一部分国内玉米需求,进而影响到玉米加工业的玉米消化,按2014年进口美国的DDGS总量541.19万吨来核算,相当于我国进口了 1800万吨玉米。也就意味着,国内减少了相应数量的玉米需求量。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9月进口DDGS数量93.35万吨,环比增幅为15%,同比增幅42.2%。这是历史第三高单月进口量,最高量和次 高量分别出现在今年7月(110.67万吨)和6月(95.99万吨)。2015年1-9月中国进口DDGS数量累计517.58万吨,这一数据已经接近 去年全年的进口量541.19万吨。
需要关注的是,中国沿岸港口的玉米到港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014年中国进口玉米259.9万吨。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经进口玉米453.5 万吨,考虑到最后一个季度玉米进口配额用完的缘故,预计10-12月的进口量会下降。但即便如此,玉米的进口量已经超去年全年进口总量74.4%。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我国沿海各港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已超过3000万吨,也就意味着近年东北要多增加库存3000万吨。特别是进口玉 米加工品,造成我国沿海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夏季价格一度暴跌30%。据上海汇易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分析师李强估算,今年以来我国饲料厂商进 口上述产品要亏损20个亿以上。
财政和库存“压力山大”
多年来,执行托市收购和临时储备政策,导致粮价连续上涨,在扭曲市场价格的同时,跟国际市场脱轨。业内人士分析,国内外粮价倒挂的现实要求政策制定者不得不正视政策的代价,连续上涨已经透支了价格支撑的基本面。
根据国家公布的临储价格,玉米于2008年首次启动临储,价格为0.75元/斤,随后于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提价,2014 年跟2013年价格保持不变,处于临储价格最高位为1.12元/斤,至此累计提价49.3%。2015年,玉米临储政策进行调整,虽然仍然执行该政策但是 临储价已经下调至1元/斤,即便如此也比启动政策之初提价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