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四川纳溪:唱着山歌引客来

网友投稿  2015-12-16  互联网

四川纳溪:唱着山歌引客来

( 2015年12月16日  08 版)

    “十七十八年娇,小妹也。你在房中挑花绣朵哟……我变个野猫儿,跳在哟十七十八年娇……”这首广泛流传在四川省西南地区的民歌——《撵野猫》,它曾征服过北京观众和文化部的领导;曾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而在四川纳溪,《撵野猫》只是1000多首曲调优美、婉转悠扬的山歌中的一支。12月初,冬日的阳光正暖,笔者来到了泸州市纳溪区,想要一探纳溪山歌之美。

    纳溪位于长江之南,永宁河下游两岸。历史上的纳溪是一个以深丘、低山为主的小县,场镇大都建在山岩顶上。自然环境并没有使纳溪人屈服,反而使他们在不辍的劳作中,这山呼那山、这坳喊那凹,这些发自内心的呼喊就逐渐成为了纳溪山歌。

    “纳溪民歌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伴随生产劳动自然产生的。有开山拼搏怒吼的,有节奏整齐的,有幽默调侃的,有逍遥感叹生活的,有浓郁乡土味儿的,还有邀约谈情说爱的。”在“川南民歌第一村”的天仙硐乐道古村,纳溪区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易盛勇告诉笔者。作为“民歌之乡”,纳溪流传着近千首不同题材,但大多是个乡民生活有关的民歌,纳溪民歌也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川南方言和山川阻隔的影响,纳溪民歌在交流中求同存异,逐渐形成自成一统的风格体系。除有音旋律高、调式调性多、节拍常以二和四拍出现、腔与衬词和谐的特征外,还具有“连说带唱”的特点,即以“说”亦“唱”、“唱”寓于“说”。千百年来,汉、苗族、回族、彝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撞击,巴蜀文明、夜郎文化在这交融,催生出一方“歌窟”。号子、山歌、情歌、小调、灯歌和儿歌等,凡现代人总结出的民歌种类,在纳溪这个“歌窟”里应有尽有。

    岁月变迁,时代也在发展,随着原有的生产方式转变,在纳溪已经很少能听到人们边劳作边唱歌了,加之现代文明的冲击,纳溪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而留下来的,也都只会唱一些流行歌曲。“山里人爱唱歌,三天两头不唱歌,喉咙好像虫在梭。抬起石头喊号子,敲锣打鼓唱上坡。逢年过节连更唱,两口子床前也盘歌。”采访中,提及纳溪民歌,坐在乐道古村院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宁河船工号子》的传承人,今年84岁的王绍彬随口便哼起小调说,“现永宁河上船少了,也少有人再吼号子了,我希望能把这号子传承下去,因为它是一种文化,一种营养,一种民族的精神。”

    纳溪民歌是纳溪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也是纳溪的文化软实力,但如何让纳溪民歌得以传承下来,如何让这一文化软实力为现在的村民们带来经济效益?据了解,纳溪正在打造4A级天仙硐风景区,景区内包含了8个自然村社大多围绕着山歌旅游而生活,这些小而美的山村有着自然风光,同时景区内定期举办纳溪民歌音乐会,前来体验农家乐的游客可以听到经过当地文化部门收集整理并改良的纳溪民歌,而名乐而来的游客们也在纳溪体验了这里的灵动的山水和可爱的纳溪山民。

    对于纳溪民歌来说,有人欣赏,就有了流传下来的生命力,而对于纳溪人来说,民歌引来的游客,也让当地的旅游产业越来越红火。

    2014年底,纳溪区制作出精美的纳溪民歌MV专辑光碟,有《爬海歌》、《这山没有那山高》、《撵野猫》、《普照山上找太阳》、《太阳出来红艳艳》、《永宁河船工号子》等纳溪民歌的代表作。纳溪民歌要飞出大山,带给人们希望和祝福。 李小波张光双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16/77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