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硬骨头”是如何啃下的?

零零社区网友  2015-12-09  互联网

“硬骨头”是如何啃下的?

——甘肃民乐县实施倾斜扶贫纪实

( 2015年12月09日  02 版)

    本报记者吴晓燕鲁明

    “现在,我家8亩土地流转费有3200元,跟媳妇两人在村里的蔬菜厂打季节性临时工能挣1.3万元,还能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入股蔬菜厂拿到4000元年终分红,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元。”以前,这样的收入账,甘肃省民乐县南古镇马蹄村贫困户王明德从未敢奢望。他多年患病,无法出门打工,只能跟妻子靠种地为生,但传统作物效益低,无法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和孩子上学的开销,日子始终捉襟见肘。

    近年来,民乐县有很多的贫困户家里发生了跟王明德一样的巨变——在此前的脱贫攻坚战中,民乐创造了三年减贫67%的佳绩。民乐县委书记杨君说:“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进入决胜阶段,民乐要紧盯‘当年整村脱贫、两年巩固提高、三年进入小康’的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事实上,地处河西走廊腹地的民乐县,虽属甘肃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但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贫困县相比,其脱贫攻坚的难度同样不小、压力丝毫不轻:民乐脱贫攻坚剩下的,同样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像王明德一样居住在高海拔、浅山区的贫困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那么,作为一个“插花型”贫困县,创造脱贫攻坚良好局面的民乐,又是如何突破瓶颈制约、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

    实施倾斜扶贫:集中力量“啃硬骨头”

    “作为‘插花型’贫困县,我们着重利用政策杠杆,推动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引导优势资源向贫困村汇集,实施倾斜扶贫。”民乐县扶贫办主任勾兴说。民乐县整合各类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金融资金支持、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等“五个倾斜”扶贫工程,积极推进道路修筑、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全覆盖,村文化广场、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基本达标。不仅如此,民乐县还对贫困村实行叠加扶持,在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形成差异化政策,加快贫困村产业开发和建设速度。

    “比如对于土地整理项目,在非贫困村一亩的补贴标准是400元,在贫困村是600元;另外如企业占用荒滩地更是免费提供……这极大地调动了企业进入贫困村实施规模流转和产业开发的热情。”南古镇党委书记展兴华说,去年马蹄村不仅有3个村组实现整体脱贫,还给村里最后一个未脱贫的村组引来了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和蔬菜种植经销企业。

    “现在我不出村就能在食用菌厂打工,厂里还照顾我岁数大、身体弱,给我安排了比较轻松的活儿,负责给基质浇水,一天能拿到85元的工资,如果晚上加班还能多挣10元,加上年终分红,一年能收入近3万元。”马蹄村贫困户韩增民说,此外,由于对贫困户实行新农合报销、大病保险和救助后自付费二次补助的政策,“多年生病的儿子如果再看病基本花不了什么钱,以往最大的开支负担也没有了。”

    做好“加减法”:变“劣势”为“优势”

    马蹄村的实践证明,贫困户能不能实现脱贫并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看有没有能带动增收的产业。“海拔高,气候冷凉,作物生长期较短,一度曾是像马蹄村一样的祁连山浅山区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劣势’所在。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我们决定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合本地气候的特色产业。”勾兴说。为此,民乐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为主战场,深入实施了“村有一个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三个一”扶贫工程。

    为了让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并做大做强贫困村的特色产业,民乐县坚持做好促贫困农户增收的“三个加法”,即扶持规模种养扩大经营性收入、加大土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和引导外出务工提高工资性收入。坚持抓好减少贫困人口的“四个减法”,即规模种养脱贫、外出务工定居脱贫、进园入区依托二产脱贫和进城入镇发展三产脱贫。

    海拔2600米的民乐县永固镇八卦村,气候冷凉,多年来村民们习惯种植油菜、小麦、大麦等作物,亩均收入只有两三百元,效益低下。“针对八卦村的光照、气候、土壤等条件,我们专门请教了县里的农技人员,认为比较适宜发展马铃薯制种产业。”八卦村党支部书记马兴国说。2012年,当地开始尝试发展马铃薯制种产业。去年1月,村里由村文书李全民等6人牵头、56户村民参加组建马铃薯制种专业合作社,当年流转了5900亩土地,发展订单制种和商品薯种植。根据测算,马铃薯制种亩纯收入为1650元,商品薯为720元,远高于当地传统作物。“除此之外,村民们不仅能拿到每亩35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能在合作社打工赚取80-120元不等的日工资,收入大幅提高了。”

    发挥区位优势:搭上“一带一路”快车

    “以前,村里人谁也想不到,我们山区居然还能种菜,更想不到这些菜居然还能卖到国外。”新天镇山寨村村民武德功告诉记者。2012年,甘肃省委启动“双联”行动后,市县参与帮扶的9个部门和领导干部开始联系帮扶山寨村,当年就帮村里建起了103座日光温室,引导大家发展设施蔬菜种植。

    山寨村村支书张文元说:“2012年村里第一茬辣椒收获后,在张掖市的一个经销商帮助下,进入了张掖市场,没想到一炮打响。我们这里光照充足,没有任何污染,长出来的辣椒又香又辣,品质好,很受欢迎。于是,从那一年开始,经销商开始到村里来收购蔬菜,然后出口到中亚地区的国家。”

    山寨村的高原夏菜产业只是民乐县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剪影。经过连续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民乐县的中药材、马铃薯、特色制繁种、高原夏菜、食用菌等特色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县总播种面积的76.6%。

    勾兴说:“民乐作为丝绸之路南支线的重要节点和特色农业大县,必须牢牢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贯通国内、联结中亚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使民乐的特色优质农产品搭上‘一带一路’快车,助推全县群众走上小康之路。”

    目前,全县共有4家具备进出口资质的涉农企业,下一步,民乐将在优化农产品结构、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管理和强化品质安全的基础上,培育农产品品牌和出口龙头企业,组织企业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农产品出口企业保驾护航。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09/76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