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想种啥就培育啥
( 2015年12月07日 05 版) 王澎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民族种业发展,发布多份文件、制定多项政策力推民族种业腾飞,企业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明确和强化。而我国自建国以来,很大部分科研投入都放在了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人才的培育、实验设备的购置、种质资源的收集储存等有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内。他们的研究成果、培育的优良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种业深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主要从事商业化育种、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进行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如此明确分工的推进,让那些科研院所和高校内的育种家们有些“无所适从”。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现代种业发展》一文中指出:关键是要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资源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
这一句“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似乎成了育种家们“何去何从”的答案。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是未来民族种业发展的大方向。过去,育种家育出啥,企业就推广啥,农民就种啥。如今要反过来,农民想种啥,企业就推广啥,育种家就要培育啥。这样一来,育种家只有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深入到市场内才能感农民所想、育农民所需。
科研人员到企业去,科研人员的顾虑怎么办?保障有没有?为此,各地政府也挖空心思各尽其能,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有保留原单位岗位、职称的,有几年内可无条件回原单位的,有允许兼职的。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都在告诉科研人员:你们放心大胆地去!
科研人员在享受各方利好政策到企业创业的同时,培育出有市场潜力、推广价值、受农民欢迎的好品种更加重要。无论是选择留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还是乘政策的春风到企业去继续育种研发,都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只要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