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在京研发销售在蒙生产示范

网友投稿  2015-12-05  互联网

在京研发销售在蒙生产示范

——看科技如何推进京蒙区域合作

( 2015年12月05日  02 版)

    本报记者李庆国芦晓春

    北京,内蒙古紧邻的最大经济体;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欠发达边疆民族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大潮流中,一方向外疏解,另一方向内融入,双方都在寻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近两年,京蒙之间科技水平的差距,让双方在“出”与“入”之间频繁碰面,继而紧密携手。随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进程的加快,一批科技实力雄厚的农业企业相继出京入蒙,通过项目对接、技术应用与推广、生产基地建设等,不仅把技术引入内蒙古,推动内蒙古农牧业水平提升,而且也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如今,科技这条“纽带”让京蒙合作越来越密切,双方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道路上越走越宽。

    “两头在京,中间在蒙”求得利益合作“最大公约数”

    面对京蒙双方科技水平之间的悬殊,如何才能让两地实现需求对接的平衡点或利益合作的“最大公约数”?这需要建立一种平衡的合作机制。

    “你的胡萝卜能储藏多久?每次做完喷药、灌溉、除草这些田间管理工序后,有没有记录?”不久前,在京蒙合作暨乌兰察布农畜产品产销及旅游项目对接会上,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林源对察右中旗的胡萝卜产生浓厚兴趣。

    “每年9月份开始采收,差不多能一直供应到来年2月份,再往后就保存不住了。田间管理是我们现在最欠缺的,希望在正式达成合作意向后,北京的企业能为我们提供专业、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腾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刘海热情地回答着对方的问题。

    作为北京市知名的龙头企业,天安农业在产销研一体化、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全程质量追溯和信息化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其在京的生产供应能力远不能满足庞大的首都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需要走出去。

    而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条件使内蒙古成为全国知名的土豆、胡萝卜主产区,这一点强烈地吸引着天安农业。

    但另一方面,内蒙古的许多土豆和胡萝卜种植企业,在品种研发、田间管理、品质提升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困境,渴望类似天安农业这样的北京知名农业企业抛出合作共赢的“绣球”。

    于是,共同的需求让双方达成了合作意愿。2015年,天安农业与察右中旗和察右后旗的多家土豆和胡萝卜种植合作社签署了合作协议,将这些合作社变成天安农业在内蒙古的生产基地,并在这些基地推广应用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储藏保鲜技术和冷链流通技术。收获的产品在天安农业进行加工包装,销售到北京的各大商超。

    合作双方在京创品牌、搞研发、促销售,在蒙做示范、试验、生产,让产业链“两头在京,中间在蒙”,这便是京蒙科技合作的典型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满足了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具有较好的合作示范效果和合作动力。目前,京蒙企业在冷凉蔬菜、肉鸡、生猪产销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重点项目有在乌兰察布市建设双百万亩冷凉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在赤峰市投资6亿元的北京保安集团肉鸡养殖屠宰项目、投资3亿元的北京挑战集团生猪养殖屠宰项目等。此外,北京新发地市场还与赤峰、乌兰察布两市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建设,开展农产品批发环节网上交易工作。

    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到“企业联盟、自主表演”

    自2010年京蒙签署区域合作协议框架以来,双方积极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从各类项目的洽谈会、企业对接会到双方交流座谈会等等,几乎都是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种模式凭着自身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无疑对双方合作起到了较好的推助作用。

    随着京蒙交流不断,双方合作也愈加深化,单纯地依赖政府搭台形式的活动,暴露出人手不足、经费限制、形式单一等普遍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双方企业合作的需求。

    京蒙合作,主体应当是企业,双方合作得好不好,还得看有没有激发起企业的积极性,唤起企业的自主性。只要时机成熟、条件具备,企业便会摆脱对政府的依赖,自发走到舞台的中间。

    2013年7月,由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联合首农集团、大北农集团、北京农科院以及首都地区现代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自愿发起的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以下简称农科联)成立。

    两年来,农科联充分整合首都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资源,以促进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综合效益提高为目标,推动联盟企业在内蒙古地区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对接,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为系紧京蒙双方科技合作这条“纽带”,农科联组织联盟企业以举办“京蒙科技合作企业对接会”为契机,围绕种养殖、饲料、设施农业和农产品销售等内容展开了“一对一”的技术对接,内蒙古企业提出需求,联盟企业推荐成果,双方在农机研发、农产品销售、疫病防治等多方面达成共识。

    不久前,农科联向前来考察学习的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及农户30余人传授了基地建设、育种、种植、授粉等各方面的知识,并向他们介绍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通过他们把北京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理念带到内蒙古。

    今年,农科联在内蒙古建立了“乌兰察布技术转移工作站”和“呼和浩特技术转移中心”,通过技术成果交易与转移、搭建信息互动平台,以院企合作、观摩学习、技术培训等方式,为内蒙古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咨询服和科技、人才支撑。

    据了解,目前,农科联理事单位北京某科技公司已在“乌兰察布技术转移工作站”与乌兰察布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开展动植物杀虫技术合作研究,在“呼和浩特技术转移中心”与内蒙古生物技术学院选用优质高强度、耐热耐老化材料,开展有效提高杀虫率的探索。

    技术入蒙“落地生根”取决于“面子”和“里子”

    目前,京蒙科技合作项目已有百余个,大批的北京先进科学技术和成果被引入内蒙古。这些技术成果是否真能落地生根,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看是否解决了“面子问题”,即有没有真正解决了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另一个是看是否解决了“里子问题”,即有没有通过应用先进技术促进使用者改变落后的、不科学的理念。

    武川县是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大县,然而近年来,由于农户不科学的种植观念,导致该县马铃薯的主产区爆发了较严重的土传病害。

    “主要是因为农民重茬种植,一味追求产量,结果导致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和商品性出现了明显下滑,同时也加重了农民为防控马铃薯土传病害的成本负担。”武川县农牧局推广研究员张雄分析道。

    如何尽快解决马铃薯产量品质下降问题,帮助农户早日改变落后的种植方法和观念?武川县农业部门找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王琦教授。王琦带领团队与武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建立了800亩防治马铃薯土传病害示范区,示范使用抗重茬微生态制剂和微生物菌剂,辐射面积5000亩。

    去年一年,项目技术人员对示范区域预发生的马铃薯土传病害进行调查并发布预警预报,充分利用电视、手机信息、标语、宣传画等各种方式宣传农用生物制剂防治技术和防治信息。为确保绿色防控新技术进村入户,技术工作人员在马铃薯种植和生长过程中根据不同季节马铃薯土传病害发生特点和微生态制剂使用方法,及时举办培训班,为农民讲解绿色防控土传病新技术应用方法。

    “技术人员不但免费给我们发放了技术资料、抗重茬菌剂、马铃薯滴灌肥,还讲化学防治的危害,让我们认识到了以前的种植办法存在很多问题。”武川县上秃亥乡小西滩村的示范区种植户马兴福说,现在种植户都学会了绿色防控技术,马铃薯的病害减轻了,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

    “合作项目不仅是要教会农民具体的种植技术,更是要让生物防治理念深入他们心里,为将来绿色防控技术在该地区的大力推广打下扎实的基础。”王琦告诉记者。

    经过一年的试验示范,为武川县挽回447万斤马铃薯产量损失,经济价值达447万元。

    今年5月,王琦带领团队在乌兰察布市10个旗县开展示范应用和推广试验系列抗重茬微生态制剂,作物种类包括马铃薯、甜菜、甘蓝、向日葵等,试验取得预期效果,这为缓解该市的土传病害、连作障碍及土肥下降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将帮助当地农民逐渐树立起科学种植的意识。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05/7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