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糁之香

网友投稿  2015-12-05  互联网

糁之香

( 2015年12月05日  07 版)

    

    李恩维

    糁(Sà),是山东临沂千年历史风味名吃,用禽畜肉类、麦米、葱、姜、盐、面粉、酱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油、醋等多种精料调制而成的一种肉羹。它沿着过去“巷口路边、马扎矮凳、油条烤牌”的路子一直走了2400多年,如今渐渐沉淀成了一种深厚的饮食文化。

    “糁”字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墨子非儒下》“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据《礼记·内则》记载:“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临沂的糁,有鸡肉糁、牛肉糁、羊肉糁、猪肉糁之分。许多糁铺都是世代相传,汤料都是百年老汤,可谓老汤里面加新汤“汤汤不息”。其熬制的方法大致是,头一天晚上将鸡、牛肉、羊肉或猪肉分别洗净,滤去血水,放入大锅内,将水烧开,然后放入麦仁、葱、姜(去皮)、大料等,开锅煮4~5小时后,改文火再煮1~2小时,焖紧盖严,不能跑气。第二天早上再将煮好的糁汤烧开,滚锅后放味精、胡椒等。此汤经反复煮熬,不腥不膻,鲜滑可口,浓香诱人。临沂糁可分为鸡肉糁、牛肉糁和羊肉糁。羊肉有膻气,已近废弃。鸡肉糁味淡,容易为初食者接受。而牛肉糁最为普及,是临沂人的最爱。在寒冷的冬天,早餐的摊点上,一碗热腾腾的香糁,两根油条或两块烤牌下肚,你就会感到胃如暖春,周身发热。

    关于糁的来历民间有较多传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东晋时期,居于临沂琅琊郡的书圣王羲之,一冬日,早起晨练之时发现有一对小夫妻僵卧门外,救醒,随赠钱与物,并将一闲置空院借与这对夫妇。夫妻俩便做起了买粥的小本生意。小夫妻俩欲报答恩公,见王羲之每早早起晨练夜晚又练字直到深夜,便想着做出祛风去寒且有营养的食品来。做好之日,夫妻俩便请王羲之品尝。王羲之喝了一口,大喜之下问道:“这是啥呀?”随后因身有急事便匆匆而行赶往外地。夫妻俩错听之下还认为外地早有此物,可不是吗?王羲之刚才不是说了吗?这是“Sà”啊!王羲之回到家中,听说此地有一种极好吃的食品,还是他亲口赞誉过的,于是急忙赶去,才知道竟是误会,但此物为“Sà”早以广为人知,书圣便以“Sà”为音自创一字,这便是“糁”字的来历。

    又有一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一天,路过临沂。在一个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天上突然下起雨来。只见山间有一农家,乾隆便到这农家的屋檐下避雨。谁知雨一直下个不停,乾隆又冷又饿,狼狈不堪,只得推门入室,求村妇行善,聊以充饥。主人闻情,即用母鸡加补药制成菜,乾隆狼吞虎咽之际,偶得民间美味,不觉大喜,就问这是什么菜?村妇没听清楚,也随声问:“啥?”乾隆听为“糁”。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传开了。

    还有一说法,糁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到了明朝末年,几经演变改进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沂州名吃。当地人将这种肉粥直呼为糁了。

    喝糁,讲究“热、辣、香、肥”四美。其中,“热”是关键,不热,就无从突出“香、辣、肥”的特点了。所以,俗话说,“开锅糁,剐缸粥”。一碗热糁,配以适量具有临沂地方色彩的面食,如油条、烤脾、马蹄烧饼之类,不仅是一餐理想的早点,也实在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充分享受。喝糁,不仅果腹,冬令食之,它还具祛风除寒,开食健胃,怡情爽神之功效,对于改善生活,增进健康,实在大有裨益。

    解放前,临沂城有8家糁铺,以黄家、刘家的鸡肉糁和陈玉山牛肉糁最负盛名。1946年,陈毅元帅驻临沂时,曾是黄家糁铺的常客。现在,临沂最负盛名的是南关老许家的糁锅,据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临沂人对糁有着独特的情结,糁是积淀在血液里的朴素温暖和亲切。平时,尤其是秋冬季节,早起的临沂人喜欢走到街边,买上一碗糁,坐在街边的马扎上,大口地喝着冒着热气的糁。小地桌,白瓷碗,一人一碗糁,几根油条或烤排,三五人一桌,人多时须排队,其情景蔚然壮观,成为临沂街边一景。

    糁香飘溢,飘进我们的心里。糁,这在岁月的河流中沉积下来的临沂名吃,如今在临沂市区糁铺已有几十家,上海、青岛等地也有开设的临沂糁馆。上海国际饭店和济南南郊宾馆分别聘请了临沂的制糁技师,使糁登上了大雅之堂。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05/7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