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多功能

零零社区网友  2015-11-07  互联网

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多功能

( 2015年11月07日  03 版)

    □□

    宗锦耀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多功能,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共建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深刻认识弘扬农耕文化和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今年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要求开发农业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依托。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我们的先祖们世世代代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是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三是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我国丰富的农耕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是各族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时至今日,我国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在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支撑作用,在保护民族特色、传承文化传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四是提升产业文化内涵的必然选择。把农耕文化作为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能够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高产业的趣味性和活力魅力实力,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传承和保护;能够横向拓展产业功能,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可以走出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顺应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顺应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升级新路子。

    近年来,我们不断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功能,不断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各类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全国休闲农业的年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已经占到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次的一半以上,经营收入达3000亿元,带动3000万农民受益,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

    扎实推进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一要以农耕文化提升区域品牌。区域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的背后是品质和文化,是人们脑子里的记忆点和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资源的融合会形成更为古朴的文化特色,系统整合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中的文化要素,将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保护传承的良性互动,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的科学利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实体艺术的传播,就会形成“农旅文”融合发展、延续农耕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精神文明财富的经济价值的新业态新格局。

    二要以农耕文化开发农村资源。农村拥有文化、生态、特产、民俗民族特色等资源,通过农耕文化的渗透融合,就可以开拓农业农村资源利用新型模式和领域,带动观赏类农产品消费、餐饮住宿接待、交通运输、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全面发展,在不增加农业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单位面积的多功能产出,促进农民形成“一季两收、四季不断”的多元收入格局,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重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水平。

    三要以农耕文化增加城乡互动交流。促进绿色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都需要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载体,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受过度开发,补充绿色景观和生态修复区域,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开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也给农民带来了城市生活体验和文化体验,同时城里游客把先进理念和信息带到农村,使得城乡二元文化渐趋融合。

    四要以农耕文化增加产业业态。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可以打造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也可以打造依托林园、果园、花园、茶园而建的生态观光休闲农庄,可以发展“吃农家饭,尝农家菜、睡农家炕”的农家乐,可以烘托大型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展现壮美自然风光和场面宏大的农事景观和文明渊源,让游客观赏景观、体验农耕文化。

    大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第一,围绕优化布局,着力在丰富类型和融合集聚上实现重大提升。重点要在适宜地区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文化特色优势,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特别是以传承农耕文化为核心,兼顾度假体验,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和美丽田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防止同质化发展、平面化竞争。

    第二,围绕丰富内涵,着力在文化传承和创意设计上实现重大提升。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强化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第三,围绕增收脱贫,着力在产业升级和利益共享上实现重大提升。发展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引导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

    第四,围绕提档升级,着力在人员素质和设施改善上实现重大提升。加大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充实一批规划设计、文化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修缮,鼓励发展特色民宿,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第五,围绕有序发展,着力在规范管理和生态保护上实现重大提升。加大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促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第六,围绕品牌培育,着力在典型示范和氛围营造上实现重大提升。继续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中国美丽田园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等品牌培育工程,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和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前不久,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5〕5号)确立了“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农民为主体”的理念,提出了用地、财税、金融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的扶持政策。在用地政策上,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鼓励利用村内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利用“四荒地”等发展休闲农业;在财税政策上,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集聚区倾斜,鼓励加大对休闲农业创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融资政策上,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允许利用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公共服务政策上,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要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变身为创客,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力军,成为中华五千年农耕文化的传承者,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惠及亿万农民。

    〔作者系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局长〕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1-07/74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