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圣地延安的“绿色革命”
( 2015年10月09日 04 版) 绿色的子午岭林区。
本报记者刘刚文/图
走出延安机场,蓝天白云下一片绿绿的山岗让记者大吃一惊,15年前印象中的黄土高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绿色。陕西省林业信息宣传中心副主任巨炎武告诉记者,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以来延安地区已经发生了由“黄”向“绿”的变化。
安塞腰鼓的窘境
延安曾经是红色革命圣地,但也曾沦为黄土飞扬、荒凉苦寒、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门前刮过……”成为延安脆弱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粮田上山了,却打不下粮食,每家种四五十亩地,都可能还饿肚子。”59岁的延安汉子李仲帮有着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忆。
自从上个世纪末始,一场绿色革命在这片土地展开,据统计,实施退耕还林以及天保工程以来,延安的植被覆盖率从46%提高到67.7%,退耕田地1000万亩以上,治沟造地15.6万亩,高标准粮田面积的增加使得山绿了,农民家的粮多了。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农民王富忠说:“现在一亩沟地的粮食产量,能顶五亩坡地。”
巨炎武告诉记者,由于生态环境改变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安塞腰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过去,安塞腰鼓队是由头扎白羊肚手巾的精壮陕北汉子组成,他们在黄土高坡上脚踏厚厚的黄土,前进、后退、踢腿、转身,展转腾挪,黄尘滚滚,粗犷豪放。但如今山坡都披上了绿装,他们再也找不到厚厚的黄土做为自己的舞台了……
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延安人以执着的“延安精神”,为贫瘠的黄土高坡披上了一道道绿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短时期内实现“生态可逆”的样本。
陕西“一叶肺”不断壮大
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人们称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和陕西的“一叶肺”,在延安市桥北林业局,记者采访了坚守在这里的绿色守护者。
桥北林业局局长贾生平介绍说,桥北林区位于延安南部的富县境内,辖区总面积454万亩,天然林面积322.6万亩,森林覆盖率76%。西靠子午岭主脊,北临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处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腹地、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可谓陕北地区生态安全的“桥头堡”。
“林区的生态功能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公益性、非营利性。”贾生平告诉记者,“我们的护林员是没有节假日的,越是节假日,越是森林防护的重要时期,为了守护那片绿色,我们的护林员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孤独、寂寞和微薄收入带来的家庭困难。”
据统计,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桥北林业局已经累计造林86万亩,森林蓄积量由建局时的935万立方米,提高到119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61%提高到77%,实现了面积、蓄积量、覆盖率三增长。
这里“凝固”了数百万吨二氧化碳
登上子午岭蜿蜒的山脊,至今还可以依稀看到一条沿主峰走向的车马大道遗迹隐没在林海之中。这就是秦王朝修建的以秦都咸阳为起点、直达今内蒙古境内的秦直道,被誉为世界最古老的“高速公路”。
在秦直道旁一片空地上,桥北林业局无人飞机嗡嗡升空。由13架无人机、24名机手组成的林区无人机监控大队,配合地面视频、红外线监控设备的运用,现在已可以实施对整个林区监控的无缝对接。
在桥北林业局的监控室,记者看到监控录像显示,成群的野猪在林中觅食,黑鹳、金雕、野鸡、野兔甚至金钱豹悠然地在林中出没……
按理论计算,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850公斤,那么就是说,每增加1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就可以吸收大气中0.85万吨二氧化碳。贾生平告诉记者:“从桥北林业局建局以来,林区森林蓄积量增加了近264万立方米,折合吸收二氧化碳可达224万吨。我们的林区已经不仅仅是在维护延安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全球的碳回收作出了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