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发展,石拐区华丽转身
( 2015年10月09日 03 版) 绘图:刘念
本报记者郑惊鸿
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作为重要的原煤生产基地,曾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2011年确立生态立区科学发展战略,以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为突破推动全区转型升级,建立起跨区域跨部门的大旅游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生态、旅游、文化各个层面,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养老产业基地,助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裂变发展,成为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
转型不是推倒重来一定要借势发展
“如何转型发展,我们一直在苦苦摸索。”石拐区委书记雪松说,我们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交汇的核心区域,藏、蒙、汉文化的碰撞与交汇融合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五当召这个厚重的文化馈赠,要正视其价值充分挖掘,石拐对于包头,是一种生态的延伸、功能的延伸、文化的延伸。站在当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上,矿区老工业是不能忘却的历史,新型产业的高地,需要我们去占领,“转型不是推倒重来,一定要借势发展。”
石拐区班子成员再思考后,明确了“生态立区、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富民兴区”发展定位,借势重新构建石拐区的业态体系,充分发挥作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和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的品牌、政策优势,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在转型4年间,石拐区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高效型转变、由采掘资源业为主导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探索出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保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
曾经在四个地区工作过的雪松,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顶层设计如果没有做好,那所有的工作都只能是零星碎片,团队的认同很重要,一起发力才能把经专家科学做出的规划落在实处。”在日前参加2015高峰论坛的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邢晨声等业界专家评价说,承接包头生态休闲文化与工业文明的基地,石拐的重新定位和发展,绝不仅仅是旅游文化产业本身的价值体现,而是提出一个国家话题和发展路径。
生态立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种树
石拐区蒙语“喜桂图”,意即有密林的地方,但历经三百多年煤炭开采,山野草枯山秃,只要一刮风,就是漫天飞扬的黄沙。为此新一届领导班子立志要还蓝天白云。石拐区区长张海峰说,我们的生态立区,不是简单种树,而是把生态理念贯穿于一二三产业、融入经济社会全过程,用生态来统领地区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最终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围绕“生态立区”,石拐区不断挖掘生态支撑效应。近年来,累计投资6亿元,实施新(老)区、五当召等系列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已由8.9%上升到33%,成为全国绿化模范;累计投资1.2亿元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完成治理面积10.2平方公里;投资1.78亿元实施污染防治工程,年减排二氧化硫5000多吨、淘汰落后产能5.5万吨;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开展抗旱植物筛选试验,试种苗木209种,抢救保护白桦林、千年古松等原始森林资源,建设“菩提园、丁香谷、樱桃湾、刺梅沟”等多彩通道。今年,投资2亿元,进一步构建“美化、香化、彩化、文化”的人文生态系统,打造北疆亮丽风景。
推进工业产业“生态”化,成立生态工业研究院,推动传统工业向高附加值、集约化的绿色循环生态工业体系转变;大力发展特种钢、镁系、铝系、硅铝系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多元素合金材料加工基地;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启动实施煤电、光伏发电、煤矸石、煤层气综合利用、锂电池等一批清洁能源产业项目,入园81家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全面实行围栏禁牧圈养深耕产业链,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依托古顺园、凯隆粮油等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业,农牧民卖一只羊从1000元增加到3000元。依托内蒙古这个全国首家大宗畜产品交易所,围绕活畜、皮毛、肉类等绿色农畜产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全区农牧民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10530元,增长1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软实力
石拐300多年前缘煤而起,兴旺的煤城催旺了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五当召,这个始建于1662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殿,至今依旧巍峨逶迤于阴山南麓大青山的群山间,接受着来自八方的朝拜。由乾隆御赐的广觉寺以四种文字书写端挂在每天喇嘛传经解惑的洞阔尔独殿内,鼎盛时期院内喇嘛有1200之众,被誉为学问寺而与布达拉宫、塔尔寺齐名,至今保留1.5万多尊各种佛像和2000多幅唐卡以及100多平方米的精美壁画,堪称石拐区文化资源制高点,2001年五当召被冠以国家4A景区。
雪松坦言,尽管五当召在历史上是草原政教合一的文化中心,但对于全国而言其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如何才能聚集、吸引人流?如果石拐区不能作为旅游的目的地,那么一切都是徒然的。单纯的文化显得苍白,仅仅是旅游又缺乏高度,让独有的文化能深入进而穿透游客的内心,才能让游客驻足流连。”在与专家多次探讨后,石拐区委决定,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软实力,整合境内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生态的深度融合,倾力打造生态旅游文化特色休闲产业基地,带动全区转型发展。
以五当召为龙头,充分挖掘其文化瑰宝和祈福圣地的旅游价值,在尊重人文历史和僧众心理、突出召庙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加强景区开发建设,挖掘“学问寺”内涵,今年投入2.7亿元,实施19项景区基础设施工程,同时投资5600多万元,在五当召周边栽植苗木40万株,目标是树立世界级标杆,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研究、禅修体验和祈福吉祥为一体的5A级旅游景区。
石拐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富强告诉记者,为加强软实力,近年还开展了系列文化工程建设,编制丛书、出版系列旅游纪念品、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开办文化沙龙、兴办佛学院和博物馆等文化工程全面展开,依托300年间各个时期的矿山工业遗存、旧址,高标准建设影视创作、艺术采风、情景体验为一体的大青山文化创意影视基地,启动“一带一路”国际影视文化创意艺术节及北影-包头国际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到2017年形成以五当召为龙头,低空域航空运动和文化创意影视基地为两翼,矿山火车动态观光旅游走廊以及动漫体验、“嬉戏谷”旅游文化商业综合体、花舞人间主题公园等为补充的生态旅游文化基地,成为包头城市后花园。
魅力石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仅仅今年五一小长假,就吸引了4万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