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一村一品,如何叫好又叫座?

网友投稿  2015-09-29  互联网

 

  日前,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的马咀村显得格外热闹,乡亲们都聚集在村活动广场攀谈、张望。原来,马咀村入选“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广场上正在举行揭牌仪式。

  “我们村依山傍水,紧邻高速公路,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以樱桃、蔬菜等为代表的一村一品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种植、加工、仓储和冷链配送等产业链的完善。企业的进驻,合作社的引导,进一步增强了农民投身一村一品的信心。”马咀村支书李云南说,现在他们正通过电商平台把村里的优质农产品销到更远的地方,同时借助果园规模优势,发展生态游也被提上了日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招鲜,吃遍天,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农民就会受益于此。”事实证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已然形成,在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上,正表现出愈加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经济新常态下,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做了分析和解答。

  让农民学到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

  在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一村一品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土蜂蜜、金银花、山核桃等一批农民合作社的创建,还加速了产业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红色旅游、物业服务、生态农业等现代企业应运而生,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分享一村一品发展带来的产业红利。

  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主体。发展一村一品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让农民更好地认识到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使农民在开发特色产品过程中,学到了先进的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造就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说,发展一村一品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的生动体现。

  一村一品的快速发展,还培育了一大批各具特色优势的专业村镇,许多村镇随着主导产业逐渐壮大,有效带动了自身及周边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一些专业村镇抢抓市场机遇,充分发掘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功能,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产业、生态特色农业;还有一些村镇敏锐察觉到市场新变化,顺应市场销售模式的改变,将先进要素及时引入,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兴业态,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实践证明,一村一品作为一种有效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在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繁荣、推进脱贫致富、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发展不均衡呼唤思维方式“革命”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新常态要求,农业发展要由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增长向集约、高效、环保、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农业结构要由单一生产向市场需求和健全产业链的方向转变。

  然而,就目前发展水平而言,我国一村一品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专业村数量还不够多,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农村人才缺乏。一些地方对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因此,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要强化效益意识,用产业化理念谋划一村一品发展,加快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乡一业、一业一企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要强化品牌意识,注重特色产品的品牌打造,用品牌带动的理念推动一村一品发展,向品牌经营要效益;要强化创新意识,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助推一村一品发展,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变“生产导向”为“消费导向”才能抓住市场的“胃”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000美元,进入食品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阶段,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而且要吃得安全、营养和健康,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市场消费力。

  一村一品农特产品最大特点就是特和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恰好迎合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这种形势下,就需要加快发展一村一品,找准市场定位,变“生产导向”为“消费导向”,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产品,丰实“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奶瓶子”。

  贫困地区发展一村一品要做到差异竞争

  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而发展一村一品是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必然的选择。

  贫困地区发展一村一品,要实行整村推进、整体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早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一村一品大发展的过程,小康水平越高,越要加快一村一品发展。

  减免收费加强推介,让一村一品走得更远

  从2014年开始,农业部就安排专项资金,开展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品牌建设试点,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各级农业部门应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大对一村一品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一村一品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费用,应给予适当减免,同时要加强与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协调,在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评审认定方面简化手续,减免费用。

  已经制定和实施的支农惠农政策,要尽可能把扶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纳入其中。整合政策资源,积极借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等项目支持一村一品发展。

  从2011年起,农业部先后认定了五批1606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村镇和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如何让这些村镇真正变成“明星村镇”,就需要加强宣传推介示范村镇名优特色产品,让这些农产品真正变成市场的“宠儿”。

  发展电商新业态,激发农民创业热情

  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特色现代种养业,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鼓励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一村一品”,支持专业村镇积极发展农产品线上营销和市场推广。今后农业部门开展的这类活动,都要把一村一品纳入其中。

  推进一村一品,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自强自立和创新意识。要结合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项目,集成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开展一村一品带头人培训,增强他们发展生产、创业兴业、带头致富的能力,带动更多农民成为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主力军。同时,要采取引导、扶持和激励措施,吸引城镇各类专业人才投身一村一品发展,并鼓励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群体返乡创业,开发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要支持一村一品专业村创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村企对接活动,助推一村一品名优产品在市场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地方亮点

  陕西:买西北卖全国

  陕西是全国发展一村一品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已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品860余种,涉及粮、果、畜、菜、茶、休闲农业、手工艺等38个大类;从业农户135万户、从业人员423万人;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6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4%。

  信息化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与时俱进创新宣传推介方式至关重要。除了利用西洽会、杨凌农高会等省内展会,还引导一村一品品牌“走出去”;通过“线上线下展示、全媒体互动宣传”方式,探索发展“一村一品+互联网”模式,拓展销售渠道。该省“手工艺一县一业示范县”武功县联合淘宝网,按照“买西北、卖全国”的思路,试水以政府推动涉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销路大大拓宽。

  浙江:“互联网+”催生“淘宝村”

  浙江省立足“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优势,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电商发展,涌现了一批以“淘宝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村和电子商务发展平台,促进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

  该省以农产品电商为引擎,全面推进农业电商换市战略。各地以淘宝地方特色馆、赶街县级运营中心、农民信箱等平台,广泛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辐射带动县域内农产品生产加工主体销售。全省共有62个“淘宝村”、6个“淘宝镇”入围“2014中国淘宝村名单”;62个“淘宝村”从事电商及相关行业人数达4万多人,占村人口总数的四成,共开设网店10478家,2014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

  山东:吸引更多农民回乡创业

  山东省通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促进了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该省引导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专业村镇通过土地入股、股份分红等方式建立完善的利益连接机制。沂源县采取入股分红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户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吸纳周边6个贫困村5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人均增收1万余元。

  在发展一村一品中,该省挖掘农业农村资源潜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在家乡创业。2014年,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290元,超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2%。

  四川:把精深加工收益留在本地

  四川省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吸引企业进驻,对农产品进行原产地就近精深加工,从而将增值收益留在了本地。

  他们推进“农旅结合”,依托一村一品产业基础,促进农业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养生”。郫县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去年全村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3.2万元。

  一村一品卖的是农产品,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市场销路。他们迎合消费者选择,推广茶、菜、果优质专用品种。安岳县是“中国柠檬之都”,柠檬产量占全国八成,品质世界一流,多次荣获中华名果等荣誉,品牌价值高达15亿元。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9-29/7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