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来自传统农耕智慧的力量——生态可持续理念引领成都农业转型升级

网友投稿  2015-09-21  互联网

来自传统农耕智慧的力量

——生态可持续理念引领成都农业转型升级

( 2015年09月21日  05 版)

    乐在茶园

    传统农耕智慧

    炉坪村产村相融

    道法自然

    蒲江万亩猕猴桃基地

    编者按:日前,国务院在成都召开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农业部部署,农民日报社联合四川省农业厅、成都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猕猴桃节暨第五届中国(成都)有机农业峰会”,将于9月24日在成都举办。

    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态,也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成都市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作为构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要内容,坚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思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培育产品品牌,实施组织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经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本刊专门策划一期特刊,深入观察成都有机农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张艳玲

    俗话说,七月底,八月边,家家新米桌上端。白露刚过,四川成都郫县紫云桥蔬菜专业合作社派出几路人马,赶着将还透着田野清香的谷物送到客户家中,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紫云桥合作社种植的可不是一般水稻,而是已经通过三年有机转换的有机稻,价格是普通大米的好几倍,却仍然受到客户追捧。

    近年来,成都绿色有机事业十分活跃。2014年,成都全市绿色有机农业产值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40%;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超过1万个,位居西部第一。细看绿色有机农业不断做大的背后,既有成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农业中道法自然的农耕智慧的汲取;也有契合消费市场需求,以生态种养模式为支撑,进行农业品牌建设的探索;更有挖掘农业多功能性,促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努力。在成都农业转方式的大战略中,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其中。

    扬弃

    现代农业不止高精尖传统农耕智慧有大作为

    户外气象站自动感应、预估天气状况;传感器感到土壤偏干自动开始灌溉;通过高清摄像头,技术人员不需要到大棚,就能判断作物是不是遭受病害……在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精尖的物联网技术让人们看到了科技要素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成果。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0%,科技创新正成为其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表示,要素投入效益极低的小农经济逐渐被各种以市场为导向的适度规模农业代替,科技、资金、人才等现代要素不断投入,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成都走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快车道。

    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传统农业模式被颠覆的同时,一些在成都平原传承数百上千年的农业耕作制度却被继承保留下来,其中蕴含的农业生产理念被吸收总结,为其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指导成都农业未来走向的原则性条款。

    “菜—稻—菜”的水旱轮作模式便是典型。时过境迁,现代要素的投入极大的改变了成都农业的面貌,但水旱轮作这一古老的耕作制度却依然被视为瑰宝。目前,成都全域采取菜-稻-菜水旱轮作的土地面积有约300万亩,被当地蔬菜产业视为其一大核心竞争优势。成都市农委主任许兴国表示,一季水稻后,土里的病原菌和虫原量大大减少,蔬菜病虫害的风险降低,另一方面,水旱轮作使土壤里的厌氧有氧微生物交替繁殖,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更加有利于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

    在新津县兴义镇占地1000多亩的翔生有机农场,“大管家”朱同生正查看地里绿肥生长情况。“健康有活力的土壤是有机农场发展的根基,远离化学肥料后,土壤肥力从哪里来?”朱同生告诉记者,传统农业中的豆科作物间套作、轮作、绿肥、堆肥还田、种养循环都是好办法。看到传统种养农业中的循环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在政府支持下开始转型,从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向种养业拓展。目前,成都在高标准农田区域内,已配套建成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点132个。稻田综合种养、林下养殖、“畜—沼—粮(菜)”等模式也在全域内推开。

    开拓

    用生态为品牌背书抓住市场引领产业升级

    最近,崇州“稻虾藕遇”生态大米、稻田鱼的大热却让成都再一次感受到了生态种养模式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支撑作用。在崇州十万亩稻香旅游环线上,稻穗低垂,集贤乡文锦合作社并没有忙着收割水稻,而是邀约城里宾客一起下田捕捞稻田鱼,好不热闹;桤泉镇千泉专合社的稻田养虾也大获成功,除了绿色大米远高出普通大米价格,每亩可增收千元外,稻田虾每亩产值就能突破6000元。

    积极的市场回应让崇州水稻种植大户纷纷加入,目前稻田养鱼面积已经超过1万亩,出现了“稻鱼结合”、“稻虾结合”、“稻蟹结合”、“稻鳖结合”、“稻鸭结合”5种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稻虾藕遇”商标被作为崇州稻田综合种养公共品牌应运而生。

    而彭州敖平镇推出的“川芎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敖平是川芎(一种中药材)种植大镇,扶贫干部到村里发现村民放养的鸡喜欢啄食川芎,灵感闪现,请来农科院专家研究川芎饲料配方,打出了生态健康的“川芎鸡”品牌。

    “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是起个洋气好听的名字,‘穿’上时尚大气的包装,想个高大上的传奇故事那么简单。”成都市农委副主任潘斌表示,成都在发展中深切意识到,在舌尖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当下,绿色生态的种养模式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由此,生产环节的管控也成为成都品牌农业发展的逻辑根基。

    融合

    价值再认识善待善用生态农业资源

    如果现在谁说农业只是填饱肚皮的产业,估计成都人是最不能同意的。成都乡村旅游说头不小,几乎是月月有看头,季季有节庆。早在1987年,全国第一家“农家乐”便在成都近郊的郫县友爱乡农科村开业,由此开启了都市休闲农业的先河。

    成都人享受生活、亲近自然的性格特征推进动了成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大发展。然而,随着市民休闲需求不断提高,赏花吃果、一鸡三吃的传统休闲模式难以为继,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究竟要如何更大程度创造价值?

    林地、稻田、水塘、白鹭、青蛙、蝌蚪、瓢虫、跑山鸡……翔生农场内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色一扫城市的喧嚣浮华。“市民农园”是翔生农场推出的新业务,市民只要支付地租就能体验一年田园农夫的滋味。“参与劳作,而不是吃喝享受,在生产、生活、休闲等功能之外,农耕文明传承、教育科普等功能需要更加充分的被开发出来。”朱同生表示。

    2013年4月,彭州市鹿鸣开心蔬菜种植家庭农场挂牌成立,41岁的老板吴介川是彭州市首批培训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农场占地500余亩,不仅有水产养殖、蔬菜瓜果种植,还专门划出了珍稀植物科普、休闲观光娱乐两个功能区。

    “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成都对农业文化、生态价值的实践。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避免农民被上楼、避免外墙贴瓷砖、避免采用卷帘门、避免乱建防雨棚、避免滥建防盗栏、避免破坏林盘风貌、避免耕作半径过大的“七个避免”,有的看似细枝末节,却充分体现出其对传统农村田园风貌的尊重和爱护,对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视。

    “‘小组微生’的提出正是基于对成都农业耕作系统的理解和认识。”潘斌表示,千百年来在成都平原形成的水旱轮作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独特的川西平原田园和林盘景观,是一个利于维护成都平原生态平衡、水土保持,促进坝区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土地综合利用系统,应该得到保护和继承。而且,看到这一系统中其中所蕴含的农业文化和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念,成都市已着手成都平原水旱轮作农业系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9-21/71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