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我国黄海和东海时隔3个半月再开渔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9-17  互联网

 

  9月16日12时,经过3个半月的休渔期,我国黄海和东海海域全面开渔。这标志着我国今年伏季休渔全部结束。

  今年也是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20周年,这一制度实施效果如何?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渔民增收?笔者采访了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赵兴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程家骅和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后沙洋渔民陈雁平。

  休渔保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了渔民增收节支

  我国的伏季休渔制度是在渔业捕捞生产传统的歇伏休渔基础上,经过地方实践以及不断的探索发展,最终成为一项国家重要的渔业资源养护制度。自1995年以来,国家的伏季休渔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只在黄海和东海实行休渔,到目前已覆盖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个海区。仅海洋捕捞这一块,就涉及到沿海11个省(区、市)包括港澳流动渔船在内的休渔渔船十几万艘,休渔渔民上百万人。

  “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休渔时间已经延长到每年两个半月至三个半月,休渔作业类型扩大为除钓具和部分海域的单层刺网外的所有类型。伏季休渔让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渔业合作关系。近十年来,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一直保持在1100万吨左右,海洋捕捞机动渔船近20万艘,从业人员300多万人。”赵兴武说。

  这个判断得到了浙江舟山渔民陈雁平的认同:“伏季休渔对渔民的好处显而易见。这几年明显感觉到环境好多了,螃蟹和虾比以前多了很多。大家在休渔期间能把船修补一下,有时间还可以外出旅游。”

  舟山群岛周边是渔业资源极其丰富的著名渔场。在陈雁平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渔民捕鱼用的都是小木船,但每次出海都能捕到好多大鱼。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船越造越大、设备越来越先进,但渔获远不如前,常见的带鱼、黄鱼等捕获量越来越少,且鱼的个头越来越小。

  以捕捞为主的渔业正转向以养殖为主

  “伏季是海洋主要生物的繁殖生长期,通过休渔能增加和补充鱼群数量,使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初步缓解了生物种群的结构恶化趋势。”程家骅说。

  据介绍,在我国近海捕捞压力大大超过资源承受能力的形势下,伏季休渔制度的保护作用,集中体现在具有一定种群数量规模且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的资源种类上。最为典型的是对带鱼幼鱼、小黄鱼幼鱼、鲐鲹鱼幼鱼、虾蟹类亲体和幼体的保护作用。这四类渔业资源的有效保护维系了我国海洋捕捞产量的基础,为保障海洋水产品的市场供给起到了“定海神针”作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渔民从以捕捞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向以养殖为主,我国的渔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据透露,在2014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了6461.5万吨,已经连续25年居世界首位;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7.24千克,是全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两倍多;渔民人均纯收入14426元,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多4534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渔船最多、渔民最多、渔业产量最高的渔业大国。但总体形势是量高质低,群落与种群结构愈加不合理,海洋生态系统显得更加脆弱。”赵兴武坦言。比如,传统经济渔业资源的比例正逐年下降,像大黄鱼、海鳗、马面鲀等鱼类数量已经严重衰退,无法集中成汛。当龄鱼或一龄鱼成为利用主体,许多种类已出现性成熟提早的现象。而渔获结构则主要以小杂鱼、杂虾等低值渔获物为主,传统的经济鱼类成鱼比例正进一步下降。

  近海污染依然严重,渔业资源保护力度仍需加强

  其实,伏季休渔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受渔业资源衰退、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在休渔期,渔民的生产效益下降;伏季休渔渔船多、渔民多、时间长,休渔管理任务十分繁重,各地管理大多出现执法经费、执法装备、执法人员不足的现象。

  此外,海域污染依然严重,造成渔业资源亲体繁殖力和幼体存活力降低,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增多,大量侵占渔业资源的繁衍栖息场所,对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养护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健全完善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其次,要强化捕捞强度控制和渔船管理,推进渔具标准化管理、不断完善休禁渔制度、开展限额捕捞管理研究等,积极推进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转产转业。其三,不断加强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经营、运输水生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行为。发展海洋牧场,加强人工鱼礁投放,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我们要尽力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海鲜吃。”赵兴武说。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9-17/7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