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粮价变化对CPI的影响减弱也将成为新常态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9-14  互联网

2015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0%,农村上涨1.8%;食品价格上涨3.7%,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价格上涨2.2%。粮食价格上涨1.7%,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5个百分点。

8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23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上涨15.9%,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46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9.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69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19.6%,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59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2.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6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8.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18个百分点;蛋价下降11.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11个百分点。

国家粮食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曾在《中国粮食经济》杂志上刊载文章说,一是粮价变化对CPI的影响减弱,如2014年12月蛋价上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水平上涨约0.12个百分点,是粮价影响的1.3倍,一个小鸡蛋赛过馒头加大米。二是2015年粮食供大于求局面将更加明显,粮价上涨动力减弱,甚至会拉低CPI。三是国际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善,价格下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暴跌,美元预计继续走强,粮食进口压力还将持续,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的内外部环境复杂。

我完全赞同尚强民的观点,春节或接新前,按常态,粮价一般会小幅上扬,恰恰相反,国内经济下行、以及粮食的高库存、高产量、高收购量“三高”叠加,是2015年粮食收储及价格的“搅拌机”,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与粮价提高成本难以消化的矛盾,粮食托市或临储收购与财政负担加重的矛盾,利用国际资源进口粮食与冲击国内粮食产需、供求平衡的矛盾,中储粮粮食托市收购主体单一与地方粮企收储的矛盾,常规认为粮价是百价之基与逆CPI而行的冲突,都是业界需要重新认识国内粮食新周期的参考因素,更是审慎调整和完善粮食收储新政的要件。

粮价是百价之基,这一断语应该打上问号了,有两个证据可以佐证。近5年来,人工工资数倍上涨,物流成本也在翻番,其实粮价上涨幅度小的可怜,有资料显示自2006年以来粮价上涨60%以上,其实幅度并不高,与蔬菜和肉禽蛋,以及房地产价格比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有数字显示,尽管国家一再提高小麦、玉米、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2007年小麦、玉米、稻谷平均最低收购价仅是10年前价格水平的80%,1997年国内小麦、稻谷的价格就已经达到了2000元/吨的水平,近两年小麦、稻谷、玉米三大粮食品种才超过15年前的价格水平。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粮价一有风吹草动,恐慌心理作祟,立马招来非议,其实一斤小麦不值一瓶矿泉水的价值或产出效率,粮农没有获取农产品增值部分的1/3。

把CPI上涨归咎于粮价等农产品,有失公允,起码在指标权重设计上有问题,也是对农业粮食生产的不公正或说是偏见,在加快城镇化的今天,再也不能对对种粮农民的“盘剥”了,农业反哺工业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必须对农业加以保护和回馈、补偿。

医疗、教育或居住类价格是人们眼见得价格上涨族,怎么不是通胀的主要诱因吗?难道一元多一斤的粮食比得上蹿升的幼教或养老费用吗?在中国粮食价格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粮食成就了一个低价时代,随着土地、水资源、石油、农资或人力成本的上升,低价时代终结了。

郑风田老师说农产品价格不是通胀元凶。食品类在CPI所占比重过高,往往也成为粮食价格被过分打压的一个重要理由,长此以往,对生产粮食的农民极为有害。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太低,农民在家种田一月的收入还赶不上外出打工一个星期的收入。近年来农民工工资大幅上涨,更加影响在家务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部分地区已出现“种懒田”、抛荒等现象。



粮食等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太多,中梗阻严重,“强取豪夺”或中间商盘剥“扒皮”现象,时时发生,成本骤增,农民只是获得初始价格,最终消费成本负担还转嫁到城镇消费者身上,形成农民哀声载道,赔钱种粮种菜,城镇消费群体成为冤大头,无奈接受一轮轮的涨与停。

再加上近年来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不稳定,价格接近成本的临界点,农民增收乏力,继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生产的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粮食等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更低,散兵游勇出击、投机扎堆现象依然长期存在,流通环节收购主体单纯强调多元化,良莠不齐,诚信缺失严重,热钱涌动,抬价抢购低价争购屡屡出现。


更让人担忧的是,忽视或不重视粮食生产的现象比比皆是,基层或粮食主产区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或积极性异常高涨,销区依赖产区,地方倚重中央,占用农田或良田随处可见,占补平衡真实情况值得商榷,粮食产量数字真实性值得调研。

粮食长期安全系数偏低,应急供应的载体缺失,缺少保障手段或调控措施,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分龙治水,资源配置打架或扯皮现象存在,过分倚重中央储备企业,地方重农抓粮搞储备,保安全的积极性并不高。

尽管有农村经合组织或经纪人,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但是不规范运作,收费高滥收费者有,唯利是图者有,掉钱眼者有,设身处地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淡漠。有形市场建设往往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规划、前瞻性,缺乏对产销的分析和物流可行性的研究,经常发生有市无场、有场无市或树倒猴孙散的咄咄怪事。

事关民生的馒头、早餐、连锁快餐工程等主食社会化生产供应程度低,曾出现一个馒头纳重税的怪异现象,政出多门,不知道哪家来承担此项任务,政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而且馒头规模化生产厂家还面临税收的问题。蔬菜、肉蛋奶、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直销缺乏体制机制支持,抓一阵紧一阵,一阵风一阵雨,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产量、价格忽高忽低,产销信息失真或不对称,农民受害,影响居民放心消费。

正本清源,还粮价等农产品以真实面目,不当替罪羊,才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逐步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慢慢形成粮价,继而建立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市场和政府必须在中国粮食宏观调控中共同起作用。


适当提高社会对农产品上涨的容忍度,还是要继续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建议对农民卖粮进行补贴,加快粮食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操作,关键是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减少中间环节,把批发市场或粮食经纪人队伍真正建立起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鉴于当前市场粮价市场形成过程的复杂性,粮食补贴的粗放,粮食收储矛盾凸显,国际国内、现货期货两个市场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加快粮食、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进度,关键点是如何确定目标价和市场均价,还有如何精准操作,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真正给种粮农民以实惠。2015年要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玉米、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探索按卖粮给予补贴收购的办法,农民卖一斤粮给予最低收购价一斤的收购,然后逐渐扩充到整个种粮补贴范围。

中国特殊国情粮情,决定了粮食价格不能也不会由市场完全决定或形成,必须利用两只手,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现货和期货两种实现形式,而托市收购政策就是粮食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结合体。粮价扑朔迷离,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只能用于受国际市场制约的品种,诸如大豆、棉花。小麦、稻谷近期宜坚持最低收购价收储政策。把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管理主体,委托中储粮和地方粮企收购,实行收购资金分贷分还,建立健全各级粮食交易中心,托市粮进场交易,避免出库难等利益纠结违规现象发生。

粮食收储遇到经济疲软、需求不足、国内价格承受国际粮价的挤压,以及库存偏高、财政负担较重、种粮成本上升的矛盾和困难,一方面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提质增效,保供稳价,另一方面加快粮食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可以扩充到玉米,改善粮食托市和临储政策,改种粮补贴为卖粮补贴,农民卖一斤粮食,按托市价和市场价的差价,补贴一斤,这主要指小麦、稻谷。加快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扩大落实地方储备粮规模,利用中央、地方储备粮轮换和增储来调控粮价和市场。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9-14/7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