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青年人纷纷进工厂上班了,明天谁来种田、怎样种田?这是个现实的必答题。
都说“无农不稳”。无论是从保供还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说,苏州都必须确保农业这个基础,“四个百万亩”正是从根本上保障了苏州农业的牢固地位,以及江南“鱼米之乡”的风貌。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农业无非就是种种养养,百万亩优质粮油、
百万亩高效园艺、百万亩特种水产、百万亩生态林地,都在种植业养殖业范围之内,但就其内容而言,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所能够承载,因为传统的“大路货”产品生产,根本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可以这么说,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才是苏州农业的努力方向。
那么,明天谁来种田、怎样种田?“大不了回家当农民。”这样的豪言壮语放在几十年前还很管用,放在今天的苏州则恐怕已经落伍、过时了。因为,今天在苏州务农,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就连“老把式”恐怕也会“吃不开”。苏州农业最需要的是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有文化,而且要懂技术,还要会经营。如果不是“爱农”“专农”者,几乎不太可能成为“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为职业的劳动者”,也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什么样?苏州农村各地用实践与探索做出了回答。从今年起,昆山将多渠道培育3000名新型职业农民,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落实这一举措,前天,昆山市农委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有19名学生经培养后将服务基层农业。而在此之前,太仓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从机制上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供支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新型职业农民能不能具有吸引力?这样的疑虑与担心在太仓已经消除。工作签订合同,收入与职业等级挂钩,最重要的是,还能跟企业职工一样拥有自己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农业比较效益的不断提高,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大军中来的”。太仓市双凤镇党委书记孙卫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前景充满信心。据介绍,新型职业农民这个行当,在当地年收入约为10万左右,很吃香。
苏州的现代农业建设有声有色。苏州90%的农业土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全巿拥有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15176个,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农场、承包大户为基础,各类合作社为主要组织形式,农业企业等为补充的苏州特色。可以期待,苏州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军,也必将很快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