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内玉米市场“很受伤”,用句老话讲: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本应受临储收购支撑的玉米价格却在4月开始出现了震荡下跌趋势,去年的暴涨行情可谓是一去不复返。7月开始价格跌幅加大、跌势加快。特别是最近,部分地区新玉米陆续上市,给市场保“价”护抗的临储政策又频频发来调整或退出的消息,令本就低迷的玉米市场更是熊途漫漫。
一、临储政策到底如何改?
最近,有关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传言频频出现,尽管版本众多,但后市看空者仍为主流。政策如何调整我们暂且不论,2008年临储政策实施以来,不论是收购价格还是收购量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本年度更是以8279万吨的巨量收尾。此外,2013年和2014年连续巨量的玉米临储收购。就临储拍卖来看,2014年只抛储2878.3万吨,今年截止到7月底也才拍卖500万吨左右,玉米出库量只能算是高库存的冰山一角。粗略计算一下,临储库中的玉米已经累计超过1.5亿吨的高库存,若新季玉米下来值了再次延续临储收购政策的话,巨量的库存何时消化?从目前市场来看,新季玉米临储政策退出的概率很小,而收购价格下调基本已经确定。但收购价格下调幅度的大小也是备受争议,更有甚者声称会调至市场价附近。不论怎样,对后市来说无疑是起到了促进价格走低的作用。
二、替代风刮起对市场影响几何?
其实,今年打压玉米市场不可不提到的另一双“黑手”就是进口玉米及替代品的大量入市。玉米近些年来,因临储政策支撑价格可谓水涨船高。作为重要的饲料原料,各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不得不用价格低廉的进口玉米或高粱、大麦等作物替代玉米。据了解,高粱在畜禽料中可以实现100%的替代玉米,从理论上来讲,高粱在猪料中对玉米的替代也能达到100%。同时,进口高粱、大麦并不像玉米那样存在进口配额限制,因此今年进口量大幅增长。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7月份中国进口的玉米以及替代品(包括大麦、高粱和玉米酒糟粕)创下历史新高。其中:7月份中国玉米进口量为111万吨,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0倍左右;7月份中国大麦进口量为128万吨,比上年同期提高68%; 7月份中国高粱进口量达到111万吨,同比提高183%。这也是导致国内玉米价格持续走软的一大重要原因。不过,目前当务之急的就是国储去库存化,因此国家也将采取措施。从9月1日起,中国商务部将要求大麦、木薯、玉米酒糟粕以及高粱的进口商详细登记进口明细,这将会限制进口。
三、饲料需求何时回暖?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猪价在3月开启连续上涨趋势,主要由于供应紧张所致,也就是生猪存栏数量偏低引起的猪价上涨,而对玉米需求却是持续减少趋势。农业部公布的7月份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信息显示,生猪存栏环比上涨0.20%,同比下降10.43%,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0.59%,同比下降14.59%,育肥猪存栏环比回升0.29%,同比下跌9.94%。7月份生猪存栏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环比下跌,呈现企稳之势。猪价的上涨的确可以带动养殖户(场)补栏积极性,但不论是补栏母猪或者仔猪,对未来生猪存栏的增长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就是说,价格上涨,存栏量企稳至饲用原料增加需要一定的转导时间。从目前饲料厂玉米用量来看,部分中、小型猪禽类饲料厂玉米日均用量2-3吨,不及往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小编在本段开头也引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见下游需求方面,玉米价格仍将有一段低迷之路要走。
四、新玉米上市后价格有何表现?
自7月中下旬玉米价格持续下跌,跌幅逐渐扩大。目前各地秋粮上市逐渐增量,新作和旧作玉米价格在双向靠拢,而价格重心正不断下行修正。辽宁部分地区农户已有新粮开始零星出售,价格在1600-1680元/吨不等,水分30%左右。河南、山东、湖北等地的新玉米陆续上市,新玉米上市后价格已经有很大幅度下调,部分地区在0.8元/斤(1600元/吨)低位。不过据小编了解,安徽部分粮站大量收购玉米,带动一波上涨行情。据当地农户反映,因传言国家或限制进口玉米,因而促进国产玉米需求,带动其屯粮。整体来看,新玉米上市后对现阶段的玉米市场带来较大压力,预计价格将处于持续下跌趋势。
综合来看,现阶段国内玉米市场仍有一段坎坷之路要走。从市场大环境来看,不论国家临储收购政策如何调整,市场依旧库存充足,加之新玉米上市及下游需求恢复缓慢,小编认为今年的玉米市场很难出现上涨行情,更有机构预测今年的玉米交易价低于0.95元将是大概率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