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粮食年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基本维持在6亿吨以上,与此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也增速迅猛。记者了解到,去年全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而根据海关总署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粮食7256.8万吨,同比增加22.4%。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也达到历史高位,玉米等粮食品种积压严重,库存压力凸显。我国粮食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
有专家指出,粮食进口量激增并非因为国内粮食不够吃,而是国内外粮食价差的不断扩大才是造成我国粮食呈现“三量齐增”的重要原因。从2012年起,国内粮食价格便开始逐渐高于国际市场。到今年6月份,我国晚籼米较泰国大米完税价高出51%,小麦和玉米也分别比国际市场价平均高出56%和65%。面对如此巨大的价差,粮食加工企业自然更愿意采购国外低价粮,相应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采购,从而造成了国内粮食库存不断加大。
由于近年来国内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为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逐年提高了最低收购价格,而国际粮食价格却在近年里持续下跌。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以及因全球能源价格暴跌导致的粮食货运价格下跌等因素共同催生了国内与国外、生产与加工领域间的粮食价格倒挂。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产量、进口和库存三方面同时增多,已成为中国粮食面临的新问题,亟须关注,若任由这一现象发展,将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农民就业以及农民收入增长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播种收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上升,但由于我国农户众多且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距离发达农业国仍有较大距离。有专家建议,中国农业要想做强,就必须走现代农业的道路,要通过制度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提升规模效益和科技水平,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走出“三量齐增”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