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催生了安全性、功能性、品牌度等不同层面的需求
河峪小米:粮食有品牌产品有功能
( 2015年08月01日 06 版) 本报记者吴晋斌
“河峪小米一定会成为金疙瘩。”2004年8月,王建福带领山西省榆社县河峪乡的5个乡亲成立河峪小米专业合作社时,曾经这样描绘未来。那时候,“粱买沁州黄,酒沽杏花村”在山西叫得很响,历史名米沁州黄小米的品牌路势头正猛,杏花村所在地的汾州香小米也图谋香飘省内外。与沁州黄小米种植区域同属太行山区,与汾州香小米使用同一品种“晋谷21号”,河峪小米靠什么比较优势突围,让种粮的乡亲们在地里刨出金疙瘩?
给山西再造一张名片。11年来,沿着这条品牌规划路,河峪小米从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搞科技研发,在山西小米品牌中有了自己一席之地。
消费市场扩容催生多层面需求
“解放军靠着太行小米加步枪解放了全中国,我们榆社的小米有着这么好的题材,一定会成为致富路上战胜贫穷的武器。”榆社县是革命老区,与左权、武乡等红色根据地接壤,王建福幽默中自信满满。
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源于他出生供销社,了解市场需求。2004年前后,随着人们对小米营养价值的认可和普及,加上小米比其它杂粮简便易做,小米市场需求加大,价格也呈上升趋势。消费市场的扩容催生了对产品安全、功能性、品牌认知度等不同层面的需求。
农产品的利润来源于市场的短缺和商品的稀缺,粮食生产也遵循这样的规律。经过比对,王建福选择了商品性良好的“晋谷21号”常规品种进行试种,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合作社的土地上种植后,加工出来的小米所含氨基酸总量、蛋白质、维生素、总膳食纤维、锌、硒等微量元素均高于同类产品,其中锌含量尤其可观。
做绿色有机小米,用产品功能性对接消费需求,走品牌化之路,成为河峪小米专业合作社围绕市场组织生产的路径选择。
产品质量眼里揉不得一粒沙
河峪小米合作社所在的榆社县地处太行山西麓丘陵山区,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任何工矿企业等污染源,非常适宜谷子等绿色生态农产品的种植。
选良种用良法匹配生态优势成为河峪小米的第一张牌。合作社采取免费统一供“晋谷21号”优质种、提供专用有机肥料的同时,专门成立了技术指导组,搞好合作社社员及农户的技术指导及服务工作。
合作社坚持聘请专家进行定期培训,培养技术骨干,在每个种植基地及村庄,培养一批技术能手,给予一定的补贴,让他们给本村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同时,采取措施监督农户严格按照合作社制定的无公害绿色谷子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种植,保证小米的营养和品质。
社员冯应文说,在产品质量方面,他们理事长可谓是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他总是“小题大做”、“罚一吓百”。2008年合作社的小米通过了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产品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河峪乡辐射到了周边的云竹和西马等乡镇,拥有了无公害谷子标准化种植基地26000亩。
现在,所有跟合作社签订了谷子种植合同的农户,一改以往简单粗放的种植观念,认真按照合作社制定的科学种植方法种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培育出有市场导向意识的新型农民,这是河峪小米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王建福说。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市场上的杀手锏。不久,随着顾客美誉度的增加,山西省城各大粮油店、大小超市里的河峪小米成了抢手货,市场的触角北上京津南下沪深,河峪小米成为了知名品牌。
年利润20%用于科研和推广
6:2:2分配法是河峪小米品牌化之路的第二张牌。这一分配方式的主要内容是,当年利润的60%返还社员,20%当作公积金、保险金,社员在无风险时用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在市场风险或自然灾害时补偿给社员,20%用于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这张牌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保证了社员积极性和忠诚度,二是在山西小米品牌众多的丛林生存状态下,年均20%的科研经费保障了合作社未来发展。
2009年,合作社的河峪“五色小米”(红、绿、黑、白、黄色)开发成功,填补了市场的空白,试种后市场反应良好。2013年,合作社将这一品类小米的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产品现已走出晋中销往了太原、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目前,合作社的另一新品种富锌小米正在中试中,每公斤小米锌元素含量高达38.7mg。去年以来,合作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运营,线上销售已占总销售额的50%,在天猫粮油米面类排名前20名。
河峪小米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和河峪小米的品牌打造,提高了河峪乡周边的农业专业化发展水平。2004年前,河峪乡谷子种植面积仅6万亩,亩产300斤左右,亩收入在400元左右。2004年以来,全乡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亩产提高到600斤以上,每亩收入稳定在1800元以上。周边三个乡镇在品牌的旗帜下实行了粮食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加工和销售。让粮食有品牌,让产品有功能,增加粮食的附加值,河峪小米合作社的品牌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