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给蜂农足够的利润空间出好蜜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7-14  互联网

 

  拥有世界蜂群九分之一的蜂群量、稳居世界第一的蜂蜜产量以及世界贸易总量四分之一的蜂蜜出口量,我国是当之无愧的养蜂大国。与此同时,我国养蜂业面临着是“数量型大国”,却不是“效益型强国”的尴尬局面:

  中国蜂产品协会对2014年北京地区销售的国产蜂蜜与进口蜂蜜价格进行了调查,国内1300个蜂蜜产品的蜂蜜均价为35.4元/500g,而进口蜂蜜的均价为305.5元/500g,是国产蜂蜜均价的8.6倍。

  与之相对应的,是消费者对国内蜂产品的信心不足,“蜜蜂产蜜是不是都喂了白糖水?”、“超市货架上的蜂蜜是不是都兑了糖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是摆在我国养蜂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杜绝掺杂使假——

  需要简单可行的检测方法

  “掺杂使假”,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副所长彭文君认为是眼下影响蜂产品质量安全,扰乱蜂产品市场的主要因素。

  目前已知的蜂蜜掺杂使假方法,一是往蜂蜜里大量掺入糖浆等较低成本的糖类,或者干脆以糖浆冒充蜂蜜;二是往蜂蜜或糖浆里加入防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添加剂,用“蜂蜜制品”冒充“蜂蜜”;三是在同样为真蜂蜜的情况下,将价格低的蜂蜜掺入到价格高的蜂蜜中,以次充好。

  蜂蜜的质量检测呈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玉米糖浆和大米糖浆由于检测方法已经成熟,添加量逐渐减少,但其它类型糖浆(小米、木薯、甜菜)和混合型糖浆的添加量呈现增加趋势。

  这同蜂蜜本身的天然属性有关,蜂蜜本身的含糖量高达80%,除了糖和水分之外,矿物质、维生素、生物活性物质等成分的含量极少,可正是这些“极少”的物质,才是蜂蜜的价值所在。然而,受成本和效率影响,目前尚没有适应消费者快速简便地检验检测蜂蜜特殊成分含量的方法,导致蜂蜜的掺杂使假情况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实现优质优价——

  给生产环节留足利润空间

  从2011年到2014年,农业部共支持建设了13个“标准化养蜂生产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示范,推广现代标准化养蜂生产技术。然而,一对夫妻带一个徒弟,沿着花源“追花夺蜜”的转地养蜂人依旧是我国现阶段蜂蜜原料的主要提供者。

  转地养蜂人的“夺”蜜不仅体现在四季奔走追赶蜜源,还体现在很多养蜂人为了提高产量,将本该三四天乃至一星期才成熟封盖的蜜按天割取,从而得到总量较大但品质远不如成熟蜜的非成熟蜜,也称“水蜜”。

  天然成熟蜜在营养、风味和活性物质上同“水蜜”有着很大差别,但是其价值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体现。蜂蜜产品的利润大多被流通领域所挤占,留给养蜂和加工环节的空间非常小,“优质不能优价”,是养蜂人宁可频繁耗费人力进行割蜜也不愿生产成熟蜜的主要原因。

  认识蜂产业的社会效益——

  让蜂产品回归价值本位

  2015年5月,美国白宫颁布了由美国环境保护局和美国农业部联合起草的《关于保护蜜蜂及其他传粉者的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白皮书,将蜂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意的,是早在1960年,朱德委员长视察中国蜜蜂研究所时写下的题词:蜜蜂是一宝,加强科学研究和普及养蜂,可以大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获取多种效益。

  “蜂产品”只是养蜂业“多种效益”中的一种,却长期以来被当做养蜂业的主要乃至全部收入。

  “蜜蜂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社会、生态价值被严重低估。”是大多数蜂业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共识。

  美国拥有260多万群的蜜蜂,近一半用于为农作物授粉。而且用于农作物授粉所产生的产值,一年大概是在200亿美元,这个产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蜂农在向果园和农作物农场主提供蜜蜂的同时,用于出租授粉所获得的收入,占养蜂总收入的50%。

  而在我国,蜜蜂巨大的农业增产和生态平衡的绿色经济价值被忽视,转地养蜂人面临的,是蜜源地收费、蜜蜂农药中毒等多重压力和风险。

  好蜜需从容。唯有让养蜂业的多重价值得到体现,让蜂产品不再是养蜂人主要乃至唯一的经济回报来源,妥善解决转地放蜂人治安、收费、蜂产品销售、蜜蜂农药中毒、人蜂安全等困难。理顺种植农户和蜂农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利益分配机制,养蜂业才能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蜂产品品质才能从源头上得到保障。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7-14/6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