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农业发展的焦点问题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6-12  互联网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调研就谈到,在我们四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这四化同步推进过程中,农业显然是一块短板,最薄弱的。努力的补高这块短板去解决薄弱环节,才能真正推进四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我想这个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年来,应该说农业发展的形势是非常好的,连续十一年粮食年年增产,农民收入年年增长,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没有的。但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大家也都感觉到农业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压力,这些挑战和压力来自哪里?

  其实刚才柯校长也讲到,我概括的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面临着三个同时在增长的这样一种困惑。这三个同时在增长,第一是这十一年粮食产量年年在增长,第二个增长是进入新世纪,尤其2010年以来,我们进口的粮食数量在逐步的增长。第三个我认为同时要了解到我们全社会的粮食总库存也在迅猛的增长,三个增长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这里头实际上反映了很多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去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做了演讲的分析,他提出我们目前面临的四个方面突出的挑战和压力。

  第一个就是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和谷物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使得国内的价格已经超过国际市场的价格,所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必然会更多的进入我们国内。

  第二个这种趋势还没有停止,因此国内的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在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国内农产品成本上涨的高,导致国内的农产品价格高,也会导致国外低价格的农产品更多的进入中国市场,所以总书记叫做一块是天花板,最低增长价格叫天花板,我们现在已经顶破这个天花板了。国内的生产成本叫地板,那么很明显,如果“天花板下压,地板上抬”,我们中国农产品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窄。

  第三个问题讲到农业在世界各国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国家财产补贴,我们也同样。实际上我们真正对农业实行补贴,是从2004年开始。那么到了现在我们所运用的农业的补贴按照WTO关于农业补贴的标准来看,相当一部分产品的补贴已经在黄箱内没有多大的空间,有的已经突破黄箱的线,比如棉花、糖,很多的重要农产品如谷物等等,黄箱政策的空间也很有限。

  第四个问题是这几年来,我们对于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比较集中,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做的不够,所以农业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总书记概括了当前农业面临的四大矛盾,国际市场价格的天花板压力、国内农产品上涨地板抬升的压力、黄箱补贴的空间压力,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的承受压力,这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的着重的大问题。也可以这么说到了现在中国的农业又一次走到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需要我们把握好各方面的条件,分析好这种情况,有针对中国农业存在的许多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想解决每一个问题解决起来不是那么简单,我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实际上从我们分析刚才四个问题来看,我想具有根本性的农业生产成本问题,在当前来看,长远当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均衡的问题。成本不断上升,地板的就不断的上台,意味着突破天花板高度会越来越多。中国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在我们国家这一阶段是不可避免,因为经济快速上涨,人们的收入在快速提高,在这个背景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劳动力成本价格、农村土地租金的价格都在快速上涨,尤其到进入新世纪在2010前后这个局势表现地非常明显,很多价格全面分析比较,最重要农产品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购价看这几个价格上涨,就知道我们成本上升速度非常快。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粮食市场之后,国务院决定了在全面开放粮食市场的情况下,对市场紧缺农产品在市场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自那之后到现在是今年是第12年,价格政策一直保持着,但是水平有非常大的提高。2004年我们最开始实行最低收购价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小麦,其中还不包括春小麦,当时定的价格花麦每斤最低收购价是6毛9,白麦每斤最低收购价是7毛2,那么现在呢 ,到去年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已经到了1块1毛8,大概这些价格上涨了60%多;2004年的稻谷收购价,早籼稻是7毛钱一斤,去年的最低收购价是1块3毛5,2004年中晚籼稻是7毛2,早籼稻7毛,中晚籼稻7毛2,去年价格1块3毛8。粳稻2004年的时候7毛5,去年是1块5毛5,从这两个价格来看,籼稻的价格提了91%、92%,粳稻价格大概提了将近100%。这不是12年来的价格,实际上2004年制定最低保护价,最初四年价格没有变化,真正的提价是2008年开始,我刚才讲到的小麦价格增长的三分之二左右,稻谷的价格增长了100%左右,这个变化在2008年到2014年完成的,所以价格如此的上涨,使得整个粮食市场价格发生两个明显的变化。

  一个是:原来讲的是最低收购价,慢慢地最低收购价变成中国市场上的最高收购价。最终这个最高收购价导致两个结果,政府出了最高价,最终政府成为粮食产品唯一的买家,市场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导致收进来的粮食都放在仓库里,所以导致为什么这几年库存急剧的上升。市场上,加工企业、经销商在一段时间以来都在说“稻强米弱”“麦强面弱”,说明的就是这个情况,收购价格已经超越了收购企业的收购价格。

  第二个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农产品价格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现在一部分产品价格已经超过国际市场,所以国际市场进口量迅猛增加。

  刚才柯校长提到的进口数量的增加,截止去年年底各类粮食产品都加在一起,去年中国的进口量首次突破了1亿吨,10042万吨,其中大豆7140万吨,这个进口量不得了,跟世纪初的时候不足2000万吨,现在是7140万吨。真正的从国际口径来讲,粮食的进口量倒反而是相对不高,去年我们进口的三大谷物,大米,300万吨,小麦和玉米各250万吨,所以去年进口的三大谷物加在一起是840万吨,占的比重相对不高。这样加上进口的大豆不到8000万吨,还有2000多万吨是过去大家不在意的商品,500多万吨大麦,500多万吨高粱,500多万吨的玉米酒糟,还有800多万吨的木薯粉,那么这些加在一起2000万吨,那么这些产品为什么会进口呢?过去大麦的进口主要是为了酿造啤酒,现在实际上500多万吨的大麦中有一半是进了饲料,高粱在我们酿造高档白酒中是需要的,但几乎都是国产,没有用过进口高粱,所以基本上进口高粱都进了饲料,玉米酒糟基本都进了饲料,800多万吨的木薯粉主要是加工淀粉。因此可以看到这四个新品种进口量的迅速扩大实际上表明市场主体拿他来替代玉米的消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内市场的玉米价格比国际市场高,也比这些替代品的进口成本高,这些替代品进口成为趋势。

  玉米在最开始实行最低价政策时,玉米没有达到过,玉米和大豆都没有达到过,到2007年,玉米产销出现问题,市场价格下跌,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2007年第一次实行玉米的临时收购价格,等玉米产下来之后,转到市场价格开启,政府出售,以临时收储价格收购,那一年临时收购价格平均7毛,黑龙江6毛9,吉林7毛,辽宁7毛1,那么这个价格到了去年平均价格变为1.12元,黑龙江1.11元,辽宁1.13元,吉林1.12元,可见07年的7毛钱到2014年,也是7年时间,涨了60%,所以国内玉米价格明显高于市场承受能力,也明显高于国际市场,所以这种产品越来越多的被国际市场所替代,这个趋势到目前为止有所缓和,大家可看到今年国家公布的三大谷物的粮食收购价,小麦和水稻的最低收购价保持在去年的水平,农民也觉得可以接受,主要原因是生产资料在下降,全球能源价格的下降导致农业投入品价格的下降,目前农民对于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2015年价格没有上涨,但是没有上涨也未免市场就能接受,我们现在面临的很严峻且以前没有遇到过的困难是产出来了未必能销售的出去,自己的供给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别人不答应要来抢一块地盘。刚才提到三个同时在上涨,实际上是国际上有一部分低价格的粮食产品进入了中国市场,把一部分高价格的中国粮食产品请进了仓库,这个局面短期可以,长期持续显然不可以,产品不能只进不出,这个问题是中国农业面临的非常突出的,将来这矛盾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要解决。

  应该说中央从前年开始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并且已经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大家知道去年实行的对新疆棉花和东北等四个省区的大豆目标价格变动,实际上是试图在改变目前这样的目标政策。

  从2013年初开始研究,经过1年多的研究,2014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分别做出了这两项目标价格的改动。这两项目标价格的改动成效也是明显的,2013年底国家对新疆棉花实行的临时收储价格,要保证农民的利益,每吨的皮棉价格是20400元,实际上国内市场要考虑到进口因素,要算成市场的均衡价格的话,大概的皮棉价格企业能接受的是每吨13500元,这样看一吨棉花就要差6900元钱,如果长期如此,国内企业就不愿意用国内的棉花,于是进口就会不断的增加,产生的结果和粮食一样,国内的棉花进入仓库,企业更多的使用国际市场,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去年针对棉花的改革在新疆实行目标价格的办法,目标价格实际上是公布的真正预期价格,对农民公布的预期价格,去年公布的价格是19800元,与前年相比每吨降低600元钱,当然这个价格比市场能接受的价格要高的多,但是这个价格告诉农民你按照市场价格出售的棉花如果低于这个目标价格,之间的价差就由政府进行补贴。这个办法,实际上真正农民能够销售出去的价格大概就是13500元,所以19800元每吨就得补贴6000多元钱,这只是皮棉,我举个例子。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变化,同时这项目标价格制度主要是在新疆实行的,内地的棉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棉花不享受这个政策,对于内地这两大地区都采取每吨皮棉定额,至于与市场价格相差多少不考虑,经过这番调整,新的棉花种植区域,从我们了解到的来看,大概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今年的种植面积和前年、去年种植面积大概下降了7~8%,所以呢,农民对这价格有所反应,但是,内地两大棉区的减幅都在45%左右,减得非常大,那就是让农民知道在这个地方种棉花不行了,不过两千块钱一吨的皮棉也是受不了,农民做出调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成效是明显的,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比如说,国家怎么去确定每户农民卖了多少棉花,我怎么把你和目标价格之间的差价补给你等等,这个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去年一年,新疆自治区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为棉花目标价格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那么现在能得出一些结论,国内的棉花维持在这样一个价格上是没有出路的,但是农民的利益也是不能不考虑,在这两个问题的情况下,不断地在向前冲。

  那么还有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实行的大豆的目标价格,大豆过去也不纳入最低收购价中,考虑到农民的利益,从2008年开始国家制定大豆的临时收购价,那一年的价格定的是1块8毛5一斤,那么到了2013年,大豆临时收储价已经上升到2块3,今年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实行的大豆目标价格,国家考虑到农民的利益,目标价格定的是2块4一斤,比前年又提高了1毛钱,每吨就是4800元,每吨价格4800元是从农民手里收上来,但是实际上,现在大概进口大豆完税的到岸价格大概不到3500,我国从农民收购的4800元,想想收进来怎么办,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这项改革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也在积极推进,但是情况要比棉花复杂很多,所以还要去看。我想棉花大家都知道,农民种的皮棉没有办法卖给别人,只能卖给轧花厂,只有这一个卖主,轧花厂进去了,棉花从轧花厂出来是有个标准,大包是多少公斤一包,小包是多少公斤一包,每一包都有唯一的一个号,所以每个轧花厂收了多少籽棉,出了多少皮棉清清楚楚,通过轧花厂就可以发布到你的手里。大豆就不一样,多少企业,多少中间的流通商都可以去收购,所以农民搞不清楚是把东西到底卖给谁,国家也搞不清楚到底卖了多少钱,所以这些事情要复杂得多。但是总的一条,从前年中央开始研究目标价格改革,到去年进行第一轮试验,今年总结,再在进一步地往前推进,实际上在考虑这个问题,怎么样使得市场价格对农民生产起着更重要的引导作用,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有些改革大家也看到了,最近财政部和农业部正式发的指导性意见,要从对农民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总额中拿出20%,拿出20%用来干什么呢?支持那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扩大规模生产,而且这20%,财政部和农业部的指导性文件特别强调最好不要直接把钱补到生产者手里,而拿着这钱作为杠杆,作为贷款的担保,或者保险的、保费的补贴,或者作为利息的补贴来扩大金融性补贴,国家这些(措施)都是在解决农业面临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6-12/6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