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指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水圈生态系统,使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产业。“农业面源污染量大类多、分布广,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
农药化肥 使用量大,利用率低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关情况。
“这几年,我国化肥使用比较多的是果树和蔬菜,果蔬现在的施肥量比较高,超出了安全水平,要作为重点进行削减。”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总体来说,我国农药化肥利用率比过去有明显提高,对粮食作物增产增收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农药化肥的利用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根据农业部的一份调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具体表现在:中东部省份主要是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造成水体环境富营养化,南方省份主要是畜禽和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排泄物对土壤和水体环境造成的污染。
“这些年来,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却低15%到20%左右,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重金属 农产品质量“隐形杀手”
据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此前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专家指出,“看不见”的重金属污染,正在扮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形杀手”,不仅可能影响到农田和农村周边环境,也让普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疑虑。“除了工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同样会导致土壤中养分、重金属以及有毒有机物富集,从而引起土地污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说。
农膜 “资源”与“污染”一线之隔
道路两旁的沟渠满是白色的残膜,大风一刮,树木的枝枝杈杈都挂着成条的地膜碎片……这是记者近日在甘肃河西地区采访时见到的景象。
在西北干旱地区,覆膜可以控温保墒,具有显着的增产效果,是我国旱作农业的一项核心技术。然而,由于超薄地膜的长期使用并缺乏回收机制,大量地膜一揭就碎,残留在农田里,“白色革命”带来了“白色污染”。甘肃省通渭县李家店乡一位在田里捡拾地膜的村民告诉记者:“这些膜要是烂在地里,过几年庄稼就长不出来了!”
应对 打响“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特点是隐藏性、长期性和分散性,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所长任天志认为。
为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扩大趋势,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综合新华社 中新社
出事稻种抗性较差,将加强适应性评估
农业部回应超级稻减产绝收:
在1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张桃林也对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安徽超级稻“两优0293”稻种减产绝收的情况进行了回应。他表示,每个品种都有适宜种植的区域,这个稻种按照正常年景算,在江淮地区包括安徽地区种植是适宜的。
张桃林表示,超级稻是粮食增产增收、保证粮食安全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中国超级稻亩产不久前已超过1000公斤,农业部对它的要求是高产、优质、高效,同时要有抗性。
“超级稻品种本身也在不断更新、不断改进,有些品种可能某一个性状好,比如说产量高,但是抗性不好;某些品种可能抗性好,但产量没有其他品种高。中国现在需要培育的是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品种。”他说。
关于安徽“两优0293”出现减产的情况,张桃林表示,每个稻种都有适应的区域,稻种审定时,是按正常年景算。“两优0293”按照正常年景算,在江淮地区包括安徽地区种植是适宜的。但是这一品种在品种审定过程中,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对稻瘟的抗性比较差。正好去年年景是相对比较特殊的年份,就把它抗性不足的问题显露出来了。“所以还是要加强品种的适应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