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设施农业及园艺资材展览会举行。除了众多国内知名企业参展之外,奥地利、土耳其、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也在本届展会上亮相。记者走访发现,相关科研机构、企业“组团”参观,不少农业合作社甚至个人也来一探究竟。
近些年来,设施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之势可谓迅猛。设施农业不仅在缓解“菜篮子”产品供需不平衡方面功不可没,也是拉动就业、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但我国设施农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发展的障碍。业内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设施园艺农业应该走出自己的特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是发展的根本出路。
既是“菜篮子”,又是“钱袋子”
设施农业的概念涵盖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我国是设施农业生产大国,从面积和产量来看,中国设施农业均位列世界第一。
2011年发布的《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显示,2010年我国园艺设施面积超过350万公顷;生猪、蛋鸡、肉鸡、奶牛和肉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64.5%、78.8%、85.7%、46.5%和41.6%;设施水产中,海水与淡水养殖总规模已达156万公顷和4358万立方米。其中,设施蔬菜规模最大。
随着设施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产量和效益也在提升。
以设施蔬菜的发展为例,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早春和晚秋蔬菜供应的基本好转,90年代缓解了冬春和夏秋两个淡季的供需矛盾,满足了消费者“冬吃夏菜、夏吃冬菜、中吃西菜、北吃南菜”的需求。最新的数据显示,2014年设施蔬菜产量约为2.63亿吨,约占同年蔬菜瓜类总产量的32.3%;设施蔬菜瓜类人均占有量达190公斤左右。
可以说,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有效缓解了我国“菜篮子”产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成为中国保障蔬菜市场供应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中国蔬菜协会会长薛亮曾表示,“目前全国蔬菜年产7亿元 ,其中设施农业贡献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设施农业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据悉,全国设施蔬菜产业可解决2580万人就业,创造约1500万个就业岗位,并带动了棚室建材产业、农膜产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14年,设施蔬菜产值突破1万亿元,净产值6146.06亿元,使全国乡村居民人增收993.45元。
设施农业发展面临障碍
毋庸置疑,设施农业在保障“菜篮子”和填满“钱袋子”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重重障碍。
“我国设施农业的特点很明显,是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以大棚和日光温室为主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邹志荣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统计,1998年,中国蔬菜设施园艺面积为2084万亩,其中小拱棚和大中棚的面积为1604万亩;2004年,中国蔬菜设施园艺面积增长至3866万亩,小拱棚和大中棚面积为3083万亩;到2014年,中国蔬菜设施园艺面积为5793万亩,小拱棚和大中棚的面积为4272万亩。
相比于小拱棚和大中棚的“绝对优势”,从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加温温室的面积仅从22万亩增加到了25万亩,连栋温室的面积从11万亩增加到44万亩。
这些小拱棚和大中棚大都功能简单,绝大部分仅具有防风、保温、防雨等基本功能,对温度、光照、水分等小气候环境的调控能力比较差。相应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差,尤其在冬春季节,有很大的生产安全隐患。
例如,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造成大棚60多万亩损毁,损失蔬菜904万吨;2009年,北方雨雪灾害损毁温室大棚88万亩,损失蔬菜213万吨。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以“高投入”求“高产出”,这种思路在设施农业中尤为明显。为追求产量,有些设施农业的生产盲目施用化肥,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形成了面源污染,也使农产品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而重茬连作也成为影响我国设施农业土壤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瓶颈。同时,由于棚室内温差大、湿度高等原因,病虫害也非常容易在大棚和温室内发生。
“因管理不当、投入不到位、设备水平低等多方面原因,棚室内病虫害多发,不少农户通过大量使用农药来控制,”在邹志荣看来,这其实有悖于设施农业的初衷,“严格来说,设施农业本是控制、调节环境的生产方式,应该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
同时,在设施农业的发展中,还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栽培技术体系。与设施农业先进的国家相比,无论是集约化育苗,还是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中国设施农业仍有一段差距。
走中国特色的设施园艺发展道路
从全球范围来看,设施农业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正高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并创造极高的经济效益。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国是设施农业比较先进的国家。
以荷兰为例,其设施农业以玻璃温室为主要特征。目前,荷兰的玻璃温室可谓全球最多、最先进的。业内人士分析,高投入、高技术、高收益是荷兰设施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而有关专家则表示,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固然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装备,但是不可“照搬照抄”。
在与本次展会同期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志斌提出,中国设施园艺发展应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的发展模式。
在邹志荣看来,要实现中国设施园艺产业下一步的转型升级,首先要进行的是“棚室结构的升级”,其次是管理上“逐步走上自动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单产的提高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本次峰会上,相关人士对棚室结构的优化这一话题也进行了讨论。与会专家表示,棚室结构的升级应积极开展节能型设施结构的优化,大力支持和推进节能日光温室的优化和改造。
而在本届展会上,监测预警、自动控制、精准灌溉等技术和产品也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焦点。奥地利普赛公司的一位经理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能够精确、智能地自动监测土壤、降雨、水位等,“现在大多是科研机构在使用,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我们的设备,最终提高中国设施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延伸阅读
设施农业是为园艺、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商品化各阶段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
2008年,《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以努力实现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齐全、生产手段加强改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生产产品均衡供应的总体目标,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设施农业发展道路。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号召,并将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牧水产养殖规模化作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点。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2011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编写并发布了《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进一步规划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标,旨在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设施农业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速度、规模、效益、竞争力持续提高,加快我国设施农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2014年,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设施农业合理用地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管,规范设施农用地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