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民如何持续增收

网友投稿  2015-01-23  互联网

  近年来,从湖北老区宜都市的情况看,一次次的生猪价格大幅波动,既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价,也因价格大幅下跌致使部分养殖户血本无归、谈猪却步;生姜、大蒜、大葱等农产品价格曾一路走高创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天价;白菜、西瓜等农产品滞销腐烂于地现象屡见不鲜,此乃真是“一切皆有可能”。

  农民为何总是增产不增收?谁是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真正受益者?农产品何时才能走出“有价无量,有量无价”的怪圈?农民增收为何那么难?笔者在思索中形成了一些浅见。

  一、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1、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民加强对这方面科学技术的学习、运用,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外,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由过去靠提高产量增加收入逐渐转变为靠提高质量增加收入,而高质量及高效率农产品的生产,同样离不开科技水平的提高。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操控市场及抵御风险能力弱。当前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处于“户自为战”的状态,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随着各种极端气候条件及动物疫病频发,农民面对市场、灾害、疫病等多种风险的抵御能力很弱,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农民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极大增加了他们生产经营的风险。

  3、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由于农民受条件所限,很难搜集到针对性强、准确性高的农业信息,使得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组织生产,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结果往往是投入颇多,收益甚微。

  4、政府对农业补贴和支持的力度不够,缺乏稳定性与连续性。国家对农业补贴和支持力度虽在不断增加,但因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农民实际能得到的补贴和支持并不多,部分涉农补贴又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仍不能满足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5、生产不稳定,供求矛盾突出。农产品生产涉及千家万户,总是存在什么好卖生产什么的盲目跟随现象,其结果是大家都来生产必然导致供过于求,当供给大量增加时,就会形成“有量无价”的状况,导致滞销,形成“增产不增收”现象。

  6、部分经营组织及商贩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不均。由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较少、速度较慢,使得各类小商贩成了价格大幅涨跌的最大受益者。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1、加强科技培训与服务,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加强各级涉农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对农民的各项适用科技及技能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确保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努力实现农民工的充分就业、提高劳动技能和科技水平。

  2、提高组织化程度。促使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真正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3、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矛盾。首先应从“信息兴农”的高度提高认识,全面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搜集、分析、运用的能力;农业部门要凭借掌握的农业信息,指导农业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使农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最后还要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力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5、合理组织生产,解决供求矛盾突出问题。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力度,尽快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对一些大宗农产品要下达指导性生产计划,实行计划性及指导性生产,最好做到订单化生产,避免生产中的盲目性和追随性,切实解决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

  6、建立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及收储机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建立最低保护价机制,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政府出资进行必要的收储,建立加工及收储机制,至少保障农民生产成本能够得到回收,以确保农民生产积极性。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1-23/6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