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1月5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设施农用地管理视频会议。这个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视频会议,可以说是历史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会议。
从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的重要批示我们不难领会到几层深刻含义。
“我国人多地少,任何时候都要守住耕地红线,守住基本农田红线”。我国人口现在占世界19.1%,全国耕地面积只有18.26亿亩,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口的吃饭问题,就要靠这些耕地来解决。守不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就保证不了了13亿多人的粮食安全问题。
“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行特殊保护,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我国耕地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质量堪忧。
据2014年12月份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公报》显示,全国18.26亿亩耕地(二调前国土数据)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基本不存在障碍因素,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基础,障碍因素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据国土资源部调查,我国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因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这样算下来,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8亿多亩。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少地方占用了大量的优质耕地,而补充的大多为低等级质量的耕地。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行特殊保护,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非常重要、必须认真落实的现实问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设施农业的发展,既要明确其特殊用地政策,又要严格规范用地管理,加强监测督查,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动真碰硬、重典问责”。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些重大要求,立足长远,着眼大局,抓住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新增投资需求,用好这个空间,可以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定不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留给子孙后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地方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抓住了承担主体责任的地方各级政府,就抓住了问题关键。